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4年04月10日
一馆一物一记忆 同心同向同传承
——宜川县博物馆用文物讲好宜川故事
    ●宜川县博物馆民宿展厅一角
    ●馆长宋延龙(左)向游客介绍陈列文物
    ●王阳梅讲解文物故事
    ● 幼儿园的孩子们近距离感受文物魅力

    ●西安美院师生参观宜川县博物馆
    ●清华大学夏令营走进宜川县博物馆
  通讯员 李文振
  滔滔黄河万古流,巍巍中华五千年。
  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
  近年来,随着文博热的不断“出圈”,博物馆不再是“冷板凳”。新颖的文创屡获热捧,穿着汉服看展览成为常态,文化与历史的魅力正感染着越来越多的人。
  文物“说话”,历史“发声”。作为重要文化地标之一,宜川县博物馆用珍贵的文物展现宜川丰厚的历史文化,一件件散发着古老文明气息的真迹遗存,似乎诉说着一个又一个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在这里,读懂这座城的“前世今生”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2023年6月15日,走进宜川县博物馆,富足而殷实的文物家底令人叹为观止,丰富而珍贵的藏品传递着历史的回声,讲述着属于这片土地长久的繁荣与文明。
  2018年4月29日,宜川县博物馆正式开馆,建筑面积1571㎡,展厅面积710㎡。现有藏品763件套,其中二级文物17件、三级文物183件、一般文物401件、未定级162件,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县博物馆从2012年6月成立至今,几易其址,艰难前行。从当时借人、借物、借办公场地,发展到如今拥有独立展厅的综合性历史文化博物馆,可谓是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宜川县博物馆馆长宋延龙介绍说,目前,博物馆内设历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展厅,共展出各类文物170余件,从北朝至明清的各类造像为该馆的特色藏品。
  在博物馆的陈列区中,历史展厅——“壶口涛声”分为农耕初创、丹州沧桑、古渡奇观、丹州烽烟四个单元,以历史发展依次陈列,展示了独特的宜川历史文化文物。民俗展厅——“丹州瑰宝”分为丹州古经、农家风情、饮食文化、艺术之乡四个单元,展示了宜川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
  “博物馆是文物最好的归宿。”宋延龙告诉笔者,为进一步丰富馆藏,近年来,县博物馆不断加大社会流散文物征集工作力度,通过购买、公安移交、民间搜集、捐赠等形式,征集、抢救保护了可移动文物206件(套),不仅丰富了文物的数量和品种,还保证了文物安全,部分重点文物更是填补了县博物馆的收藏空白。
  2023年4月24日,宜川县集义镇的邹国民先生将祖传的6本医书捐赠给县博物馆。6本医书,其中四本系《增补万病回春》(卷2、3、4、8),两本系《增补寿世保元》(卷6、8),应为民国石印本,其价值极高。
  “文物在我们的手里就算保护得再好,也难免损坏、损伤。只有把它放在博物馆里,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也能发挥它们最大的价值。”邹国民说。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一幅经济社会与历史文物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正在宜川大地徐徐展开。
   做文物的“代言人”,让历史鲜活起来
  “大家好,我是宜川县博物馆的专职讲解员王阳梅,欢迎大家参观……”在县博物馆展厅入口处,王阳梅在熟稔地热场。这是她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环节。
  王阳梅是2021年4月进入县博物馆的,已经做了近3年讲解员,熟悉展厅里的每一件文物和关于它们的故事,累计背过的讲解词有数十万字,每年服务的游客也在200批次以上。
  这样一位“老讲解员”,对这个岗位感情至深。“讲解员的工作属于一线工作,要求我们每天上班要早一些,先到办公室换好工作服,同时进行一些声音和形体训练。每一天,都要以热情和饱满的状态,为观众提供更好的、高质量的讲解服务。”王阳梅说。
  “作为一名讲解员,工作难点是什么?”笔者问。
  “最难的是,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逻辑通顺的口语表达,让观众都能听懂。”王阳梅回答说。
  为提升讲解水平,王阳梅会将自己的讲解进行录音复盘,或请朋友同事作为“观众”多提意见建议。“希望能通过讲解员这份工作拓展自己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让更多人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王阳梅说。
  造像中的“绿度母”是王阳梅最喜欢的文物之一。“这件造像可以让我们清晰认识到先民对于美的认识和追求。讲解时,就像在和古人隔空对话。”王阳梅说,只有拥有专业的、准确的历史知识,才能向游客传递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才是一次成功有效的讲述,“我愿做文物的‘代言人’,让每一段历史鲜活起来。”
  2018年,宜川县博物馆对外开放。在未开馆之前,“80后”薛莉莉就参与了博物馆的布展筹备工作。在这期间,薛莉莉与同事一同经历了藏品的摆放和展示,并搜集所有展品的原始资料,使藏品展示达到最佳的状态。
  “那段时间,白天参加布展,晚上挤时间背讲解词。虽然辛苦但我却乐在其中。”薛莉莉笑着说,她当时是讲解员,结果布展人手不够,被强制“征兵”为布展员。
  “正式开馆后,基本陈列已完成,当看到络绎不绝的游客慕名而来,就为一瞻宜川历史文化的真容时,那一瞬间,我感觉到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薛莉莉说,“我喜欢宜川,也愿意将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揉进展览里,传递给观众。”
  让文物成为宜川靓丽的文化名片
  “你知道‘横渠遗风’和‘安定流韵’分别指哪两个人吗?”
  “是指宋代在宜川县为官的两位理学大师——张载和胡瑗。”
  “答对了,这是你的奖品。”
  …………
  2023年6月10日,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宜川县博物馆以“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为主题开展了答题、送礼品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参与其中。
  如何在保护文物的同时,使文物资源更好地融入社会发展?如何深入挖掘文物所蕴含的文化、社会、经济价值,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宜川县干部群众一直在思考、在探索、在实践。
  “让文物讲述历史,我们就要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推动文物‘活起来’,用心、用情讲好宜川文物故事。”宋延龙说。
  文物无言,却是历史最深情的讲述者。
  近年来,宜川县博物馆依托“陕西省第一批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教育基地”和“延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延安大学、西安美院等开展暑期实践活动,共计32次3600余人。与县政府、县消防队、移动公司等60多个党政机关、企业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共计150余次1.9万余人。与宜川中学、县城关小学等15所学校、幼儿园开展馆校共建活动,共计80余次28.8余人。让文物走进了人民群众,让文物“活”在群众身边。
  同时,针对不同的参观人员,县博物馆推出涵盖历史文化、非遗文化、传统节庆文化、民俗文化等专题活动。坚持馆内特色活动常态化,每个月举办一到两场特色活动,节假日和寒暑假推出学生专场活动。2023年6月15日,宜川县幼儿园组织孩子们走进县博物馆、文化馆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孩子们不仅了解了家乡历史,更加开阔了眼界。
  2021年8月,宜川县博物馆纳入全县旅游标识系统,吸引了来自宁夏、河南、陕南等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
  “我最感兴趣的文物是竹节提梁紫砂壶,在展厅逛了一圈感觉很不错,从展览的布展和展出的文物来看,非常值得来。”王先生是外地来宜川旅游的,第一站就选择了宜川县博物馆。
  竹节提梁紫砂壶出自清代制壶名家陈荫千之手,造型简单大方,尽显奇思妙想,它的提梁、壶盖、钮、壶身、流、嘴都有竹子的各种形态,可谓将竹子和紫砂壶结合得天衣无缝,将壶艺与文人情趣融为一体,让观众从视觉的维度感受文化的魅力。
  一馆一物一记忆,同心同向同传承。
  “下一步,宜川县博物馆将着力推进数字化博物馆建设,深入开展文博创意产品开发探索与实践,让馆内文物活起来、靓起来、动起来,讲好宜川故事,弘扬宜川文化,点亮宜川未来,让文物成为宜川又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宋延龙满怀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