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4年04月11日
“双拥之花”绽放红色热土
——我市争创全国双拥城“十连冠”工作综述
  通讯员崔延梅杨帆记者李星棋
  双拥工作是广大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创造,在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市作为双拥运动的发祥地,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源远流长、根深叶茂。
  进入新时代,我市双拥工作坚持以“四个走在前列”示范引领推动双拥工作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全力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通过军地携手、同心共筑,绘就出一幅幅“爱我人民爱我军”的斑斓画卷。
  拥军优属,紧跟核心奋斗走在前列
  “新形势下,双拥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发挥双拥工作联系军地军民的桥梁纽带作用,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双拥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新时代双拥工作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市大力弘扬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光荣传统,在追寻双拥厚重历史中砥砺前行,为推进强国强军汇聚强大力量。
  “以后,公交车就是我的最爱!”服役12年的退役伞兵小赵激动地发了一则朋友圈,并附上了延安市圣地崇军卡的照片。
  此前,延安市圣地崇军卡开始办理发放,延安市户籍的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持此卡可免费乘坐延安市区内常规公交车,老兵们对此项政策纷纷表示赞赏。
  为最大程度凝聚合力,持续拓展双拥创建内涵,我市全面落实各项政策待遇,让尊崇优待更实。
  ——发放优抚对象抚恤补助经费4.56亿元,义务兵家庭优待金1.2亿元,医疗保障经费1523万元。常态化走访慰问困难现役军人家庭、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近2万人,赠送慰问品、慰问金约760万余元,解决实际困难问题593个,为2248名困难退役军人送去关爱基金281.1万元。
  ——组织发放优待证62530张,为1500名退役军人购买全民健康保保险,开展健康义诊,为退役军人免费诊疗、免费发放药品。实行持优待证免费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免费参观市内各旅游景点、免费享受30项公证法律服务优待。
  ——市县两级分别制定优待目录清单,在医疗、住宿及观影等方面为退役军人提供优待,推动优待工作升档提质,让退役军人感受到真金白银的实惠。
  市委、市政府将加强军政军民团结、促进地方发展和提高部队战斗作为重大政治责任、作为党政军民共同的事业高位谋划、扎实推进。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双组长制”,全市13个县(市、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设双拥办,各乡镇(街道)、村组(社区)和驻军单位建立双拥工作站(室),42个成员单位和7家驻延部队建立联络员体系,全市上下形成了谋双拥、抓双拥、干双拥的整体合力。
   拥军支前,服务练兵备战走在前列
  帅之求胜者,先致爱于兵。
  我市坚持把解决好部队和官兵的急难愁盼作为首要任务,想方设法办好聚民心、暖人心、稳军心的大事要事。
  市委、市政府、延安军分区制定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的意见》,先后投入3.76亿元建成南泥湾民兵训练基地,划拨部队营房建设用地664亩,修建战备公路48公里,新建改建13个县(市、区)部队营房,部队官兵工作生活和训练条件明显改善。
  ——通过全力保障军用饮食供应,2021年市军供站被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评选为“全国重点军供站”。17名军转干部和符合安置政策的374名退役士兵全部安置在行政事业单位,为2795名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发放一次性经济补助金1.23亿元,妥善解决5名退役军人岗位安置和3070名退役军人待安置期间生活费的历史遗留问题。
  ——组织1816名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参加技能培训,开展退役军人、随军家属“就业服务季”活动,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229场,提供岗位数4.4万个,1583名退役军人实现充分就业,协助退役军人办理创业贷款419笔8445万元。联合市委组织部、市委编办等部门开展大学生退役士兵事业单位定向招聘工作,对各县(市、区)下达63名定向招聘计划。
  ——创新打造“五兵工程”,培养选树“兵支书”127名、“兵教师”149名、“兵站长”40名、优秀“兵经理”50名、优秀“兵工匠”30名助,推退役军人在基层矛盾化解、国防教育开展、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成立市军休老年大学,打造提升文化养老品质的重要阵地。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驻延部队军人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的实施意见》,协商调动安置随军家属4人,货币化安置随军家属10人,97名部队军人子女均在条件较好学校就读。
  强化共识,深化军地协同走在前列
  延安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不断凝聚军地共识、密切军地协同、加强军地联动,增强军地双向服务意识,提升部队官兵的“满意度”、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地方政府的“发展力”。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双拥运动的源头;延安舰,新型“万吨大驱”,人民海军勇闯深蓝的利剑。当“青春之舰”遇上“红色之城”,一城一舰,被一条精神纽带紧紧相连,从历史走来,向复兴前进。
  近年来,延安和延安舰深入开展“城舰共建”,不断强化延安是延安舰官兵“第二故乡”,延安舰是延安“流动国土”的情感认同。市委、市政府先后投入130多万元,为延安舰创作书法剪纸等作品372幅、创作舰歌2首,赠送慰问品价值160多万元。梁树广、高树丽等一批爱国拥军模范踊跃开展慰问延安舰活动,为舰艇官兵赠送价值100多万元的慰问品。
  此外,我市积极开展“城连共建”,联合市财政局等单位组成慰问团赴青海省格尔木市,到共建部队93856部队52分队实地调研、慰问,与部队签订结对共建协议书,制定帮扶援建项目规划,深化军地共建合作关系。与此同时,我市主动与驻扎新疆的解放军69234部队建立共建关系,签订共建协议,常态化开展国防教育、延安精神宣讲和走访慰问活动,把新时代军民共建活动走深踩实。
  军民一条心,爱民一片情。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人民的军队。
  近年来,延安军分区积极协调省军区投入1800万元支持帮扶村发展致富产业、改善基础设施。驻延部队援建52个助农惠农项目,武警延安支队投入168万元为帮扶村提供产业、教育、党建等帮扶。驻延部队按照“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要求,圆满完成春运执勤、武装押解、重大节假日联勤武装巡逻以及十四运等特殊勤务。延安军分区和13个县(市、区)人武部,积极承担抢险救灾、维稳处突等急难险重任务,有力保障全市社会大局安全稳定。
  海军机关连续28年对口援建延安希望小学,为延安希望小学捐款100万元;延安舰援建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捐赠助学款40万元;延安军分区协调全军部队7个军级以上单位与延安7所学校建立定点帮扶关系,帮扶学校被确定为“八一爱民学校”,延安中学、富县高级中学为国防教育示范学校。
   双拥共建,推动守正创新走在前列
  新发展阶段,呼唤双拥新担当。
  进入新时代,延安军地各级把深化双拥共建、推动军民深度发展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聚合军地资源和力量推动双拥工作在巩固中提高、在创新中发展。全市130多个军民共建单位,常态化开展共建活动,通过文化进军营、法律进军营、欢乐进军营等形式,形成延安双拥共建的升级版和新模式。
  日前,省委文明办、省双拥办,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省军区政治工作局等4部门联合下发《关于“陕西百个军地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示范点”选树活动的通报》,延安市双拥办和海军延安舰、延安市八一敬老院和武警陕西总队延安支队等7对14家军地单位入选,为我市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再添新彩。
  定向培养士官工作是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是高等院校服务军民融合发展的具体体现。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定向培养军士院校,依托延安红色资源优势,坚持学校与部队、课堂与军营、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累计招收军士2173人,先后为部队输送德技双优军士1362人,海军、空军、武警军士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
  为突出资源整合优势,我市将延安红街打造成双拥文化宣传街,与143家商铺建立“拥军商铺联盟”;在金延安景区打造“双拥文化街区”,营造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街景氛围,开展“拥军优属”活动;成立“爱国拥军协会”“爱国拥军促进会”“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促进会”等社会组织,动员各界力量广泛参与拥军……
  全市成立一批军嫂之家、军人驿站、拥军商场、拥军酒店、拥军加油站和拥军影院等,形成“拥军协会聚力拥军、民营企业主动拥军、拥军模范热心拥军、共建单位踊跃拥军、宗教团体爱国拥军”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拥军爱军局面。
  我市依托本地特色资源,建设“陕西省延安双拥传统教育培训基地”和“陕西省延安双拥传统教育基地”,引领“双拥+宣传教育”工作品牌,不断增强双拥工作的吸引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结合“1+2+13+N”圣地志愿服务品牌、“老兵+”思政教育品牌和“5+N”党建品牌,推动服务项目向拥军优属、关爱帮扶等领域延伸,“拥军+优待服务”含金量更高、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在延安这片红色热土上,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双拥之花”已融入城市血脉、开遍军地枝头。阔步新时代,延安正以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为目标,奋力谱写双拥工作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