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左二)正在对照立石村的《苹果产业 一张图》指导老园更新建设工作 记者樊小帅通讯员陈振富王前锋
羊泉镇1250亩、寺仙镇800亩、吉子现便民服务中心700亩、北道德乡600亩……
阳春三月,行走在富县9个苹果主产区,处处可见苹果园内挖树清园、平整土地的劳作场面……富县吹响了苹果老园改造、推广矮化密植栽培任务的冲锋“号角”。
4月5日,在羊泉镇西里村任海洋家的30多亩果园里,挖掘机、油锯、清运车的轰鸣声此起彼伏,近40年的残败果树被连根拔起并运往镇上的果木加工厂。
“我们现在每天收购200多吨果木,是去年日收购量的两倍多,现场都没地儿放了,40多个工人正加紧搞生产呢。”果木加工厂负责人申笠学说,“今年我们需要的原材料十分充足,这都得益于富县今年推行的老园更新的好政策。”
沿着公路一路前行,每个村都能看到老园更新施工的火热场面。
“我们将在肖村到太宜村沿线打造一条‘矮化密植栽培示范长廊’,确保每个村至少有一个50亩以上的示范园。”羊泉镇副镇长朱成成说。
立石村党支部书记成广军望着去年建成的50亩矮化密植园,手指长势喜人的果树说:“这个枝条今年能结仨果,旁边那枝儿能结五六个,到了明年就能大面积挂果见效。”
据悉,今年富县在全县抓建6000亩矮化密植园,并配套出台了《富县2024年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资金补助实施方案》。资金补贴多少与建园标准和亩数直接挂钩,鼓励群众连片建园。为帮助果农解决资金难题,施行两年财政贴息贷款。
68岁的果农成金德听完村支书上门讲解老园改造建新园的利好政策后,让原本摇摆不定的他吃了颗定心丸——自己年龄大、干不动了,果树也老了,腐烂严重,矮化密植园省劳力、效益又高,关键是建园的钱还有了着落。
在政策的激励下,果农们纷纷像成金德一样加入到大干建新园的队伍中,成广军带领村民打造“千亩示范园”的信心更足了。全村涉及132户果农的686亩高标准示范园正在倒排工期、火热建设中。
“绿色代表确定建园户,黄色代表有意向建园户、红色代表暂无意愿建园户。”羊泉镇镇长刘静翻看着全镇各村绘制的《苹果产业一览图》,内心也绘制出全镇苹果产业发展大“蓝图”。
“我们因园施策,创新制定‘三色’管理工作法,为全镇所有果农建立‘一园一策’台账,加快推动老园更新建设步伐,全面推进我镇苹果产业提质增效。”刘静说。
与羊泉镇一样,吉子现便民服务中心的老园更新也热火朝天。各村的微信群、干部和果农们的朋友圈,都被中心推出的苹果建园宣传片刷屏。
视频中,串坡村党支部副书记王红喜已建成6亩矮化中间砧密植园,4年前建的园子去年受冻害影响亩均收益1.1万余元,5年前建的园子没受冻害影响亩均收益2万余元。
这几天,王红喜正忙活着把家里剩余6亩老园的树全部挖了,重建矮化密植园。
“如果12亩地都栽上矮化中间砧密植果树,到丰产的时候预计一年最少收入30万元。”王红喜说。
该中心为了更好贯彻落实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广泛走访调研、征求果农意见,结合生产用水紧缺困难、果农分散经营的实际,通过对比中间砧、自根砧、青砧等栽培模式,最终把“矮化中间砧建园”确定为主推模式。
为破解广大果农在建园中遇到的资金技术问题,还创新搭建“政银企农”四方建园平台,由银行提供3年低息免担保贷款,政府为果农提供3年贴息贷款,企业提供技术管理服务,果农按照技术标准要求抓生产,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据了解,该中心除落实县财政补贴外,还协调配套每亩不超过3000元的三年贴息贷款,并以40吨有机肥用于奖励率先完成前500亩建园的果农。
杀猪杀尾巴——各有各的法。在矮化密植园已成为苹果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上,富县各乡镇都在积极创新工作方法,全力守好苹果这个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
“接下来,我们将紧抓延安创建全国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机遇,加快完善苹果产业‘科技服务、防灾减灾、市场营销’三大体系建设,大力推广矮化密植模式和新品种、新技术,推动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富县副县长辛永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