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4年04月14日
银发浪潮下,我们怎么养老?
记者延媛
    ●护理员在帮助老人梳头
    ●老人在接受检查
    ●院民们在下棋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
  熟悉的旋律响起,有人感叹、有人泪目、有人惆怅,衰老是自然规律,每个人都逃不过岁月的侵袭。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延安常住人口共有2282581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355435人,占15.57%;65岁及以上人口235166人,占10.30%。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6.1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92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延安老年人口比例上升较快,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
  从少年、壮年到暮年,老人们生活在熙熙攘攘的世界,盼望着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银发浪潮下,延安的老人们该如何养老?
  从“寥寥无几”到“百花齐放”
  “我们院就是延安第一家养老院,尽管那个时候的服务对象,还不仅仅是老人。”延安市社会福利院党支部书记、院长张培钰说。
  73年前,延安市社会福利院是一座教养院。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它让延安的孤寡老人和孤残儿童等有了栖息之所,照顾他们的日常起居,哺育幼小的孩子茁壮成长,为他们遮风挡雨,成为他们一生的新开始。
  59岁的王武锦是个孤儿,10岁就到了福利院,一住就是49年。谈起在福利院的日子,王武锦陷入了回忆。
  “那会儿院里住100多人,残疾的、流浪的、年老的……除了延安当地的,外地来的也不少。虽住的窑洞,睡的土炕,烧的黑煤,没什么娱乐设施和娱乐活动,但衣食无忧。”王武锦老人说,因为当时条件有限,只能自给自足,所以院里开辟了菜园子,养了不少家畜。大家每天种种菜、喂喂猪,干得兴致勃勃。
  可以说,那些年,福利院让很多在旧社会受了一辈子苦的人享受到了新社会的福,特别是让那些鳏寡孤独老人在晚年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而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延安也在积极探索解决社会养老问题,想方设法为“老有所养”创造条件。为此,1991年,延安创办了延安市第二社会福利院,这是全市具有养老概念的第一家养老院。
  走进延安市第二社会福利院,只见院内干净整洁,宿舍、食堂、活动场所等设施一应俱全,老人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或下棋打牌,或聊天说笑,一派温馨祥和的景象。
  “现在院里老人多,热闹。不像我刚来那会儿,就十几个老人。”81岁的崔孝生是甘泉县一名五保老人,已经在该福利院住了21年。回忆起延安以前的养老情况,他感慨万千。
  崔孝生告诉记者,当时好多老人对养老院没有概念,延安也没有几家像样的养老机构。养老方式以传统的家庭养老为主,绝大部分老人在家由子女养老送终,只有五保老人才会进养老院。
  随着老年人的增多,人们的养老观念逐渐开始转变。上世纪90年代末,延安开始探索实行“社会福利社会化”,公办、民办、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等各类养老机构迅速发展。
  直至2010年,延安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面对日益严重的养老问题,加快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业成为趋势,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等多种养老模式逐渐凸显。
  延安市民政局养老服务与社会慈善科科长郭洁介绍说,2013年,市政府出台《延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社会化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到2020年,延安市要全面建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目标。多年来,我市坚持把养老事业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不断完善政策保障体系,有力推动了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养老机构39个,日间照料中心137个,农村互助幸福院1450个。
  从“寥寥无几”到“百花齐放”,延安养老服务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养老机构的发展变化,彰显了延安人生活幸福感的提升,也见证了延安日新月异的变化。
  让“养老”变“享老”
  “每次求助后,前后不到半小时,工作人员就把我需要的药品送来了。”家住宝塔区新城街道阳光社区的居民王奶奶说。
  74岁的王奶奶前年做了脑血栓支架手术,需要定期服药。由于子女忙于工作没办法一直在身边照料,每次王奶奶发现没药了,便按下社区安装的智能门磁,向社区工作人员求助。
  王奶奶触碰的智能门磁,是阳光社区为独居老人安装的智慧呼叫系统。触碰后,阳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爱心守望”云平台的大屏幕和社区工作人员的手机就会收到提示,接收到辖区老人的所在位置和服务信息,工作人员便可第一时间为老人解困。截至2023年年底,延安市已对2069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
  春天虽然已来,但还是有些寒意,在新城街道鲁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里,一些擅长文艺的老人们正在吹拉弹唱、排练、演奏,好不热闹。
  “如果没有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提供的免费场所,天冷的时候,我都基本不出来活动。现在我每天都来跳舞,还能和大家拉拉话,很开心。”说起在日间照料中心的生活,李大妈直言“非常满意”。
  “以前都是在家里打乒乓球,退休后,我天天来日间照料中心和喜爱打乒乓球的朋友们一起交流,真不错。”居民薛大姐说,日间照料中心已经成为老年人的幸福“驿站”。
  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所有60岁以上老年人开放,重点服务高龄老人、空巢老人、残疾老人、优抚老人、低保或低收入老人等,为他们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顾、保健康复、休闲娱乐、精神慰藉、紧急援助等日间服务内容。2023年,延安市总投资600万元新建10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目前已全部建成。
  “我们日间照料中心设有休息室、医务室、健身房、棋牌室、舞蹈室、调解室、鲁艺讲堂等功能部室,为辖区老年人提供老有所乐、老有所依的服务阵地。”新城街道鲁艺社区干部彪建林介绍说,现在辖区老人都把这里当作自己的“第二个家”。
  走进黄龙县中心敬老院,只见老人们三五结伴在院子里休闲聊天,运动锻炼。年过八旬的杜玉兰、韩素芳两位老人,说起这里的生活,满脸幸福。
  “生活上挺好,一天几个菜,经常不重样。”杜玉兰笑着说。
  一旁的韩素芳接话说:“可不是么,咱这环境特别好,有花有草,有水有鱼,树木也多,还有很多老朋友,住着舒心,还不孤独。”
  据了解,为给更多失能、半失能供养人员提供服务,延安市在子长、安塞、延长、黄龙、宜川等5个县(市、区)实施特困供养机构提升改造项目,总投资105万元,主要用于护理型床位改造,改造后特困供养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将达到55%以上。
  老人的需求在哪里,服务供给就跟到哪里。从“养老”到“享老”,延安市以充满力度、温度的举措,为老年人托起了幸福生活。
  制约瓶颈待解决
  从个人需求上讲,杜玉兰、韩素芳等老人都在延安的养老服务版图中找到了如意的生活场所。可人有千面,每个人的养老需求又多少有些差异,怎么让这些老年人“称心如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换句话说,这个行业不完美的地方还有很多。
  市民白女士的外婆今天84岁,因为家人经常在外工作无暇照顾老人,便打算将老人送往养老机构。可一番考察下来,却不知该如何选了。
  “有更多的社会力量愿意投入到养老服务行业,这是好事,但是机构太分散、服务不专业,老人受益就少。”白女士说,她和家人看了好几家养老机构,有的设施陈旧,环境不太好,有的缺乏专业的医疗设备和医护人员,而高端一点的养老机构费用又太高。
  于是,目前看似繁荣的延安养老市场上,尴尬一幕出现了:对高龄或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来说,入住养老机构接受专业服务是最好的选择,但现实情况是,条件差的不愿去,收费高的去不起,好的养老院一床难求。
  群众有无奈,养老机构亦是如此。
  一行业从业者直言,融资难、专业人才缺乏是我市养老机构面临的普遍问题,而缺少头雁企业引领、连锁品牌少则是制约社会养老机构发展的重要因素。
  有老年人数量的增长就有养老服务的大发展,按理说养老事业发展空间广阔,可融资怎么会难呢?资金为什么不愿意进来呢?
  记者了解到,我市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开办养老服务机构,但养老服务业投入大、回本周期长,很多民间资本持观望态度。
  没有强大资金入池,延安养老行业发展就会遇到瓶颈问题。
  30岁的张甜甜在延安一家养老机构试岗了5天后,便打起了“退堂鼓”。“轮岗上夜班、处理排泄物、清洗隐私部位……这样的工作,时间长强度大,我无法适应。”张甜甜表示,说出去不体面,工资待遇也不高,感觉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
  不仅如此,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我市养老机构护理员年龄普遍偏大,绝大多数是40至50岁的中年女性,年长的则有60多岁,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护理员难招,有些年轻人到岗工作一段时间适应不了就辞职不干了,四五十岁年龄段的人大多在老家伺候过老人,有耐心不怕吃苦受累,容易适应养老院的工作。”延安夕阳红公寓院长曹崇武无奈地说。
  可见,从业人员待遇低、社会认同度不够等现实,造成了养老护理人员短缺。
  在养老需求日趋强烈时,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关乎老人的晚年幸福,甚至还会影响社会的安定与平稳,为此,不可不重视。
  提质升级向未来
  从“有”到“优”,养老服务如何走好升级路?
  1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这是国家出台的首个支持银发经济发展的专门文件。针对老年人的急难愁盼,提出一系列切实措施。
  这一意见的出台,也让银发经济备受关注。在今年的延安两会现场,市人大代表、农工党延安市委会专职副主委张燕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张燕看来,银发经济是向老年人提供产品或服务,以及为老龄阶段做准备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总和,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潜力巨大。为抓住发展机遇,推动我市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应该优化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市级三甲医院在老年医学科的建设力度,提高老年病防治水平,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能力建设。完善老年生活服务,引导餐饮、物业服务等企业组织发放老年助餐,对部分困难老年人给予补贴或发放老年助餐消费券。同时,利用延安红色资源优势,推出一批老年旅游发展典型案例,拓展推广“怀旧游、青春游”等主题产品,丰富老年文旅服务。
  对此,市人大代表、荣华富洋(延安)市场推广及冷库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杨竣则有着不同见解。
  杨竣建议,加快延安银发经济产业园建设,在园区规划、土地保障、基础建设、配套设施、产业布局、项目引进、资本融资等方面深入指导,出台优惠政策,发挥产业园在陕西银发经济领域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加快延安银发经济产业园建设,确立政策导向,明晰政策体系,补牢产业发展基础、改善老年公共服务、提高治理能力;通过加快延安银发经济产业园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广泛、深入、持续地参与银发经济实践,引导以各类企业为主的市场主体参与到老人的衣、食、住、行、用、康、养、文、旅等服务中来,促进延安银发经济的壮大和高质量发展。
  实现养老服务提质升级,补齐养老服务人才短板也是重要一环。
  延安市第二社会福利院党支部书记、院长李盼表示,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完善人才激励政策等是关键之举。要支持和引导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结合自身优势和社会需求增设老年学、养老服务、健康服务、老年护理等银发经济相关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并围绕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引进、评价、待遇、使用等环节,加大激励力度,促进护理人员工资合理增长,落实入职补贴、培训补贴、定向培养、工龄补贴、子女就学、住房保障等方面待遇。
  美好愿景路漫漫。展望未来,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和谐画卷正徐徐展开,幸福延安的建设将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