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谷嫦瑜 通讯员 李昊鸽)春日的延安,处处都是勃勃生机。在甘泉县道镇道镇村,一排排绿油油的油松苗正在移栽。30余名群众正三五成群分散在山间地头,大家分工有序、互相配合完成开沟、分苗、蘸浆、装营养钵、栽苗、覆土等移栽程序,地里一派热火朝天的劳作场面。
“这块地是我们村上的退耕还林地,经过我们村两委研究,外出考察学习,决定在这进行苗木栽植。”道镇村党支部书记丁文元说,进行苗木栽植,是通过村集体牵头,村“两委”干部带头,村民自愿参与的形式,依托集体经济合作社进行经营,一方面提高退耕还林苗木成活率,另一方面也能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油松长到80厘米以上,就可以出售了,一株在10元左右。”从3月9日开始,道镇村开始在100亩的退耕还林地里移栽油松、种植山桃和山杏,移栽成活后,通过专人进行日常浇灌、养护,让苗木茁壮成长,等待时机成熟,长势良好,就可以卖向市场。
近年来,通过实施退耕还林,甘泉县森林覆盖率由36.5%提高到77.55%,全县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道镇村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集中育苗,给需要补植补造的地块提供苗木,减少购买苗木成本,同时有效推动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