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4年04月30日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双拥运动的历史考察
苗玉园
  1943年前后正值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敌我双方不仅是意志力的较量,也是后勤的比拼。此时,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开展了双拥运动,不仅有力支援了抗战前线,更开启了党与群众、军队三者良性互动的传统。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弘扬拥政爱民、拥军优属光荣传统,巩固发展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的浓厚氛围,为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为推进强国强军汇聚强大力量。”这为我们结合新时代的实际,把延安时期双拥运动的历史经验发扬光大,指明了前进方向。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党史学习亟待拓展资源内容,党探索双拥工作积累下的经验恰是这类资源。
  一、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开展双拥运动的现实条件
  双拥工作关键在协调地方与军队关系,遍览古今中外,看似简单的关系始终存在问题,尤其是边区外有日寇侵略,内部经济条件较差,生产能力不足,军民矛盾显而易见。相持阶段,边区面对国民党封锁,又逢大灾,军民关系日趋紧张。与此同时,边区政府为保证军事给养,征粮任务不减反增。1940年,边区计划征收救国公粮九万石,同比增长近4万石,紧张的军民关系进一步恶化。此时后方与军队中出现一些不良倾向,使军民关系雪上加霜。边区群众乃至干部对军队存在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军队则是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偶有表现,“某些人员存在着军阀主义的参与思想,把军队看成为高于政府和人民”并且“这些现象,虽然不是普遍的,但是相当严重”。
  为了融合军民关系,最大程度协调经济与战争的矛盾,正确兼顾党、军队、群众之间的利益,1940年8月5日,八路军总政治部发出《关于严整纪律改善军政民关系的训令》,强调违反群众纪律、损害群众利益的严重现象应立即纠正;如再有违犯,除严格处罚犯者本人外,其直属首长亦应受到批评与处分。毛泽东提出“军队有人民群众当老师,你们做军队工作的同志才不会犯大错误,边区才有希望”。
  二、双拥运动是解决军民矛盾的有效手段
  在党中央的倡导下,1942年边区发动了拥政爱民和拥军优抗运动。整风运动的背景下,军队所要克服的,首先就是脱离群众的思想问题。在整风运动反对宗派主义的指导思想下,特别是军队领域,把整顿军阀主义和宗派主义,端正官兵关系、军民关系作为重要内容,八路军总政治部强调“应特别警惕军队干部党政军民关系不协调,在一般情况之下,军队干部应负较大的责任”。1942年10月,西北局决定在1943年春节期间,留守兵团各部队和边区政府同时发动拥军拥政运动月。1943年初,边区政府发布《关于拥护军队的决定》,其中指出:“八路军是值得政府和人民拥护的军队;拥护军队是各级政府与全体人民应有的责任与任务。”并指出了政府在拥军优属工作中的缺点,与此前强调军队方面问题不同,这个决定体现了中共中央在处理军民关系问题中协调和平衡各方矛盾的思想。林伯渠在《解放日报》撰文指出,“举行拥军运动月,就是要将军民关系上的某些缺点和一部分人的错误观念加以纠正”,并且“拥军运动月只是一个开始”“留守兵团也在部队中进行拥政爱民的运动,这两个运动的相互配合,必然可使边区军民团结大为增进”。
  三、双拥运动是秉承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的实践
  抗战时期双拥运动逐步开展,除了陕甘宁边区,其他革命根据地同样行之有效,说明双拥运动与抗战时期各根据地生产力低下等实际情况有契合之处,甚至不少成功经验,直到今天仍然适用。双拥运动距今已经有整整80年的历史,经过历史的沉淀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军政一致、军民团结。双拥运动能够成功,除了特殊的历史背景,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延安时期乃至其后,都实事求是地分析了问题,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眼。
  延安时期双拥运动的经验本质上是延安精神的一部分,更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人民的立场、实事求是的态度始终是党推进各项工作的法宝。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也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延安时期双拥运动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互结合的创造性成果,将军政民之间的矛盾用一种特殊的灵活的方式解决,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理论创新的具体成果。在新时代的今天,弘扬和发展双拥运动的传统,我们就要结合新时代的具体实际,形成新的适用于实践的理论。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