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光荣,叫劳动;有一种劳动,叫插秧。一缕情怀忆插秧,绿意盎然满胸膛。
自从2004年7月来到彩云之南工作,我这个农人子弟已离开稻田18载,关于插秧的记忆,只能从我的灵魂深处回味。恰逢一年一度的劳动节,看到微信朋友圈里插秧的图片,那段尘封已久的“插秧”风景再现眼前,如同昨日。
犁田
老爸是一个十足的庄稼汉、犁田的好手。犁田是一个技术活,从何处犁耙,要学会“察言观色”。老爸往稻田的田埂上一站,就能做到心中有数。经常往稻田中央一开犁耙,很是匀称,到最后犁耙完稻田,左右两边不多一犁不少一耙,我打心底佩服老爸这个“二一添作五”的本事,而且老爸平整的稻田就像用过水平尺,水下的泥面很是平整。因此,老爸也经常教育我们兄弟4个,干一行,就要精一行,哪怕当农民也要当个好农民。或许这就是湖南人埋在骨髓里的好强性格,也造就了我们“永不服输,力争上游”的品质。
拔秧
拔秧就是从秧田里把秧苗拔出来洗净,扎成一小把或一小捆。湖南老家栽种双季稻,插种早稻、晚稻的秧苗有讲究,早稻秧苗宜洗干净,晚稻秧苗稍带点泥,因为插晚稻时天气炎热,秧苗洗得太干净不利于秧苗的成活。由于拔秧相对简单,一般由小孩、老人承担。别小看拔秧这个差事,一不小心,秧苗就会被拔断,那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拔秧时,左右手分工协作,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贴近秧苗的根部,一小撮一小撮地拔出来,洗净后交给左手,左手握住洗净的秧苗,够一把时再用事先准备好的秧草(一般用稻草去掉两条做成)从秧苗中部轻轻系住,不能系得太紧,但也要系稳,否则,在稻田抛秧把时,就会“天女散花”般到处都是秧苗。拔秧时切记不能贪多,否则容易拔断。
插秧
插秧是稻田中最靓丽的风景,随着身子的不断移动,不经意间,白茫茫的稻田就被秧苗装扮得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了。雨天最适合插秧,成活快。为了赶时间,晴天也会插秧,一般都选择下午3点以后进行,秧苗经过一晚的生长,也稍好成活些。要是烈日当空插下秧苗,太阳一暴晒,虽不至于死掉,也会影响秧苗的成长。插秧是个技术活,早稻插得深,晚稻插得浅,秧苗出根率高,成活就快。我大哥是插秧好手,如果大哥在家,5亩多的稻田也是“小菜一碟”,可惜和大哥在一起插秧的机会屈指可数。插秧时,要想速度快,左右手就要分工配合。左手拿好秧苗,用拇指和食指将手里的秧苗掐分成一撮撮,然后右手将左手里已分好的一撮撮秧苗快速插进泥土里,秧苗不宜插得太深,插稳即可,即秧苗能在水中立稳就行,但切忌不能浮在水面上,否则就前功尽弃,过几天还得补栽。当我们弓腰有序地往后倒退着前进时,一棵棵秧苗也就慢慢将水汪汪、白茫茫的水田装扮得郁郁葱葱起来,看到此情此景,满满的成就感洋溢心田。
我喜欢劳动,尤其热爱插秧,或许因我是文化人的缘故,在享受劳动成果的同时,更能体悟其中蕴含的一些生活哲理。因为我身体力行过“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的艰辛,也真正明白了“手把青秧插满田,退步原来是向前”的生活哲学。
恰逢佳节,忆起插秧,这一段永不褪色的成长时光,镌刻在我的内心深处,时刻激励着我毫不畏惧、奋力奔跑,因为长存灵魂深处的插秧生活,早已铸就了我的隐忍、吃苦和坚强;因为在青春的赛道上,我要跑出我今生最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