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4年05月10日
马丕付、罗凤梅夫妇:风雨过后终见彩虹
记者王静刘彦
  2019年4月22日,马丕付和罗凤梅夫妇终于松了口气。
  “就在那天,我们把之前所有的贷款都还完了。”5年后的4月26日,罗凤梅回想起还贷款的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马丕付、罗凤梅夫妇是宝塔区青化砭镇张坪村人。在罗凤梅的记忆里,打从他们1985年结婚算起,前30年,一家人的生活就是两个字:病、穷。
  “刚结婚一个月,老马(马丕付)就生病了,经常发烧。当时没钱看病,还是我回娘家凑了30块钱带他去的医院。”罗凤梅回忆说,老马是个可怜人,七八岁时父母相继离世,半大小子“有一口没一口”磕磕绊绊长大,就落下了病根。
  树挪死,人挪活。本就被贫穷和疾病困扰的家庭,随着女儿、儿子的相继出生,生活开销一年大过一年。马丕付、罗凤梅夫妇两人不信命,更不认命,带着孩子想尽办法挣钱。
  “老马身体不好,后来肾上也有了病,只能打些临工、散工。我前前后后揽过小工、当过小学老师,做过小生意、开过面馆,把能干的活儿都干了,能吃的苦都吃了。”罗凤梅说,人这一辈子,谁都不容易,风风雨雨遇上了,就得撑着往前走。
  2014年,马丕付、罗凤梅一家因病被识别为贫困户,要强的两口子心里别提有多难受。但自家的生活确实过不到前头,只有更用力地去奔忙,争取早日把那“贫困”的帽子摘掉。
  “快30年的穷日子都过来了,现在被定为贫困户,这是党和国家要大力扶持穷人过好光景呢。只要咱自己再勤快些、努力些,好日子在后头呢!”马丕付、罗凤梅夫妇下定决心要把光景过在人前。
  2015年,村上一家小卖部连着两间平房出租,罗凤梅没有犹豫,和马丕付东拼西凑把三间房租下来开起了小卖部。“一天能有几十元至百余元的收入,虽然不多,却让老马有了稳定的活儿干,他的身体也能吃得消。”罗凤梅很高兴,只要让老马心情好、有活儿干,剩下的事她总有办法。
  罗凤梅甩开膀子、扑下身子发展养殖业,一口气买了10头猪仔和2头母猪,全部用自家种的玉米喂,每年还能享受5000元的产业补助。“产业有人帮扶,生活轻松了不少,一年下来,光猪就卖了3万多块钱。”罗凤梅说,加上小卖部的收入,一家人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以前一年吃不上几顿的肉,成了老马家餐桌上的常见菜。
  这期间,罗凤梅又因有初中文化,做事认真负责,被村委会聘为村上的会计,每月还能有1000多元的收入。
  收入在一项项增加,生活在一天天变好。马丕付、罗凤梅夫妇还想让一家人的生活过得再好些。他们通过贴息扶贫贷款5万元,加上几年积攒的家底,将租赁的房子买了下来,让一家人住得更踏实了,小卖部经营起来也更有信心。
  “脱贫攻坚带给我们的,不只是产业上的扶持、困难上的帮助,最重要的是给了我们过上好日子的信心。各级党委、政府都拿出最好的政策帮助贫困户把日子往好过,这就是我们努力往人前奔的最大底气。”罗凤梅说。
  日子过好了,还要更红火。2021年,张坪村投资200余万元筹建拱棚129座、温室大棚4座,主要用于种植温室西瓜、甜瓜、黄瓜、豆角等。大棚初建,张坪村村民多因没有技术不敢租种,马丕付、罗凤梅夫妇带头租种大棚。
  “没经验不怕,怕的是懒惰。”马丕付、罗凤梅一起参加培训,学习大棚种植技术,然后在自家大棚里实践,一年下来,光种大棚收入就超过3万元。去年,老马家扩大大棚种植规模,又在村上承包土地新建两座拱棚种植西、甜瓜。加上开小卖部、养猪等收入,老马家去年收入达到12万元。
  “老马家现在是我们村的大棚种植示范户,两口子都成了有名的大棚种植‘专家’,村上不少种植户都和他们学习大棚种植技术。”张坪村党支部书记刘克祥说,在马丕付夫妇的带头示范下,张坪村大棚蔬菜产业发展初见成效,不少村民已经参与承包种植。
  “日子好了,女儿也嫁了好人家,最大的心愿是读高三的儿子今年能考个好大学,老马的身体能越来越好。”罗凤梅说,现在时代好,只要一家人健健康康、踏踏实实,日子一定能过得红红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