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黄土高原,满山遍野的山花次第开放,散发出迷人的生机。
在延安3.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445处革命旧址、19座革命类纪念馆、4.3万件馆库藏革命文物正如同这山花般,焕发着夺目的光彩与活力。
如今,行走在延安的大街小巷,星罗棋布的革命旧址和浩如烟海的红色资源,令人仿佛置身于一座灿若星河的革命博物馆之城中。“博物馆在城市中,城市在革命旧址中。”这是对革命老区延安最恰如其分的形容。
1月5日至6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物局长会议上,国家文物局为北京海淀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四川广汉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陕西延安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等6家第一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授牌。
作为其中唯一以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为主题的示范区,延安备受关注。此次授牌,也标志中国革命博物馆城已基本建成。
延安是中华民族的圣地,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1935年至1948年,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红色资源。
延安的革命旧址群在全国数量最多、规模最大、跨度最长、级别最高、保护最为完整、内容最为丰富,其至高性、独特性、唯一性使得延安成为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仅2023年,全市接待的4198.77万人次游客中,就有1100万人次到访红色旧址,创下历史新高。
红色,是延安最耀眼的底色,也是这片厚重的热土作出的响亮回答。
时间回溯到2020年9月,延安正式入围创建名单。延安市政府发布了《陕西延安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计划用三年时间,将延安建设成为守护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示范城市、传承弘扬延安精神的革命圣地、彰显红色文化的中国革命博物馆城和助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重要典范。
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珍贵的革命文物资源,是延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面对艰巨的创建任务,革命老区自觉扛起了“红色血脉”传承人的使命担当。
坚持把示范区创建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高质量发展重要考核内容,强化政策支持、经费投入和人才保障,凤凰山、桥儿沟、杨家岭等23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维修保护工程和延安博物馆、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建设改造工程等被列为国家、省级重点项目;妥善处理革命旧址与城市发展关系,先后投入128.71亿元,动迁7.6万户、28.9万人,完成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杨家岭等旧址周边环境提升项目建设,旧址周边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实施桥儿沟、西北局、南泥湾等革命旧址片区保护项目,让革命文物得到连片保护、整体展示。累计投入13.55亿元,107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得以维修保护,革命文物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得到了有效呈现……
重任在肩,久久为功。
三年来,延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牢记嘱托,抢抓创建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重大机遇,统筹实施革命文物与历史文化遗产整体保护、有效利用,探索形成了“六项机制抓保护”“六个融合促发展”的“延安模式”,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位于延安城区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纪念馆新馆开馆以来,因展陈内容丰富、表现形式新颖,每日前来参观学习的人员络绎不绝;俯瞰延安鲁艺文化园区,鲁艺教堂高耸入云,延安文艺纪念馆宏伟典雅,东山革命文艺家馆群错落宁静,西山艺术实践体验基地游人往来;延安革命纪念馆推出云端数字展览馆,浏览量达到4800万次;100集《延安·延安》红色故事短视频和13节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课程,全网点击量超过亿次……
这一处处令人心潮澎湃的显著成效,是延安交出的答卷,也必将成为新时代千千万万人心之向往的信仰高地。
延安革命旧址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红色宝库。站在新的起点,延安将坚持不懈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更好统筹文物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文物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把延安既建设成为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延安,又建设成为延安人民期盼的延安,让这座红色之城继续“万古流芳、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