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4年05月20日
跨越千山万水的“延锡情”
记者 乔建虎
  巍巍宝塔山,悠悠太湖水。
  延安、无锡两座相隔1700公里的城市,因“苏陕协作”紧密联系在一起。自从1997年确立帮扶协作关系以来,两地加强结对帮扶关系,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强区域协作、推进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建立起跨越黄河长江的情感,收获了绵延万水千山的情谊。
  前不久,陕西省委常委会会议再次强调,要高质量推动“苏陕协作”走深走实,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化定点帮扶,加大产业发展支持力度,做好劳务对接和“陕货入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迈出更大步伐。要进一步深化创新、产业、开放、人才等领域合作,更好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
  苏陕两省虽山水相隔,但红色血脉相连。回眸“苏陕协作”,再次坚定了我们把“延锡对口合作”打造成苏陕协作典范的信心和决心。
   “苏陕协作”变迁史
  时间回到过去。
  1996年,“苏陕协作”正式拉开帷幕。彼时为引导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动地区间的优势互补,中央确定9个东部省市和4个计划单列市与西部10个省区开展扶贫协作,江苏的帮扶对象就是陕西。
  在此阶段,中西部协作主要是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引进技术和资金、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开展劳务协作、动员社会力量捐资助学、提供医疗资源等,“苏陕协作”亦不例外。
  2016年,经历了20余年的探索发展,中西部扶贫协作进入提升阶段,更多东部城市参与对西部地市(州)的对口帮扶协作。
  2016年9月,苏陕两省10个设区市确立结对关系,即南京市与商洛市结对,无锡市与延安市结对,徐州市与宝鸡市结对,常州市与安康市结对,苏州市与西安市结对,南通市与汉中市结对,泰州市与咸阳市结对,盐城市与铜川市结对,镇江市与渭南市结对,扬州市与榆林市结对。
  2017年,江苏52个经济较强的县(市、区)与陕西56个贫困县(区)结对帮扶关系,开展对口帮扶工作。
  浙江大学学者盘和林表示,“东西部协作一方面是东部带动西部经济发展,定向帮扶。另一方面是东西部产业协作,西部在产业链上游资源方面具备很强的优势,东部在产业链下游存在一定优势,上下游合作推进产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脱贫摘帽后,2021年,国家层面再次对结对关系进行调整,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启动,“东西部扶贫协作”升级为“东西部协作”,帮扶形式也由过去的单一扶贫援助转向全面协作发展。
  “苏陕协作”亦更重视产业协作、劳务协作和消费协作,推进中西部产业集群发展。“这种变化源自西部自身产业的壮大,也因为东部自身要素资源成本提升,有向西部转移产业的实际需求。”盘和林进一步分析称。
  202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延安市无锡市对口合作实施方案(2022—2026年)》,提出将以推动新时期延安振兴发展为主题,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紧扣两市发展目标和定位,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用,不断完善合作机制,持续拓展合作领域,着力创新合作方式,提升合作成效,促进两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打造新时代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的“延锡样板”。
  向东“取经”探索发展之路
  走进新区江苏中学,400米标准跑道的体育场、现代化的校园设施、丰富多彩的特色课堂……这所新生的学校开办初始即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这所学校是江苏、陕西两省教育的合作项目,由南京市政府与延安市政府合作开办的公办初中。
  “延安新区江苏中学的开办,为延安的教育事业发展添了一把火。”时任延安新区社会事务管理局局长黑鹏杰说。
  南师附中树人学校副校长黄文武曾担任延安新区江苏中学校长,他告诉记者:“学校在执行国家教学计划的同时,将借鉴南师附中先进的办学理念、丰富的课程资源、优质的管理经验,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深入课堂教学研究,展现南师附中优质品牌特色。”
  延安市新区江苏中学老师姜雅妮,在参加过培训后颇有感触,“新的教育理念让我打开了新视野,从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多个方面都有特别大的收获。”
  27年来,无锡对口帮扶延安市始终做到“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在教育帮扶上下足无锡功夫,倾注无锡真情,打造“无锡模式”。
  无锡市委教育工委书记范良表示,将优质教育资源与老区人民共享,让延安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是无锡教育人的共同心愿。
  2022年3月,就在宜川县完成中职教育的郝盼,和37名同学一起赴无锡企业工作。“本以为自己一辈子只能留在本地,是‘苏陕协作’的好政策改变了我未来的就业方向。”郝盼说。
  根据宜川县与新吴区达成的“宜川籍学生远程连读+异地就业”合作框架,这批学生在无锡工作半年后,就能具备报考江苏省高职院校的资格。通过文化课考试后,郝盼等38名学生顺利通过江苏省高职院校统一社会招生,进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深造。完成3年学业后,他们可以取得全日制高职学历。
  “孩子们在无锡入学以后,学习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这个专业就业前景很好,薪资收入高,有效促进了宜川职中学生教学、就业质量的双提高。”宜川县职业教育中心校长张明介绍,为了确定这个专业,宜川县相关领导多次前去考察、商谈相关事宜,最后推动了两地职教联合办学的顺利实施。
  此外,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两地确立了职业教育联合办学合作方案,在教师培养、专业建设、对口升学等方面开展深度交流。宜川每年选派一批专业教师、管理人员赴无锡交流学习,而无锡新吴区组建职业教育专家团队指导宜川县职教中心建设精品专业,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全面提升宜川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目前,无锡已不间断派出240余名优秀教师赴延安支教,援建延安400多个希望工程项目,资助2800余名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投入延安教育对口合作的资金累计达5000多万元。无锡已有36所学校与延安开展结对共建,涵盖了职业教育、特殊教育、高中教育、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等各阶段,实现了教育帮扶的广泛覆盖与精准滴灌有机结合。
  除此之外,2022年以来,延安、无锡两地深化干部人才交流。延安选派多名干部、专业技术人才赴无锡交流,学习先进的工作理念、工作方式,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在无锡期间,他们的足迹遍布江苏13个地级市;他们的身影出现在长三角经济圈。“进博会”“物博会”“丝博会”,是他们推荐家乡的舞台,500多家企业、248名人脉信息库,梳理信息、寻求匹配,把延安优势资源和发达地区企业串联。29个招商引资项目,25亿元总投资,6个合同项目投资5350万元……他们活跃在招商引资最前沿。《惠山区人民政府、宝塔区人民政府对口合作框架协议》《关于建立无锡、延安两市人大常委会协商合作机制的协议》等17个合作协议签订,延安和无锡两市产业、文旅、科教、医疗等9个领域迎来了对口合作的新起点。
  “‘苏陕协作’让远隔千里的无锡和延安,产生了亲密的情感联系,结成了紧密的发展共同体。延安在无锡挂职的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不仅在学习无锡市高质量发展工作中增长了见识、磨炼了本领,而且从无锡干部群众身上学到了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和顽强拼搏的可贵精神。”延安赴无锡挂职工作组负责人说。
  携手合作走出“共赢之路”
  随着东西部协作不断深入,当下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的利益单向输出状态早已改变。
  借助东西部协作的力量,“苏陕”在产业链专业分工合作中彼此受益。
  壬庚新材料有限公司就是“苏陕协作”中受益的一方。该公司年产20万吨EPS项目落地延川后,纪成成是第一批入职的延川籍员工。入职后,他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如今已成为延川壬庚新材料有限公司反应部的一名工程师。
  目前,20万吨EPS项目各项工作步入正轨,产品销售网络已覆盖整个西北市场,对于推动延川县乃至延安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在对口帮扶延安的过程中,无锡市对口帮扶延安市工作组狠抓产业合作这个“牛鼻子”,立足两地资源优势,推进产业转移战略实施,同时不断深化两地产业合作内涵和精准化方向,按照“精选项目、精心实施、精准到人”的要求,统筹考虑经营主体和贫困群众的利益,扶持了一批管理好、后劲强的经营主体。
  近两年来,无锡市共组织企业家133批882人次到延安考察,共有9家企业投资成功签约入驻延安。
  此外,无锡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区位、产业、技术优势,成功举办农业博览、物联网、汽车、新能源等全国、省级大会,均邀请延安参加,提供特殊待遇。延安积极响应,两地共筑营商平台,分享发展信息,极大丰富产业协作内涵。
  “苏陕协作”,对于延安的好处又何止这些?大的方面来讲,承接了东部地区产业落地,贡献了地方税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当地政府重视程度变高,优化地方营商环境,为后续东部产业转移创造较好的承接条件。
  此外,延安拥有丰富的煤炭、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为电力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除了传统能源优势外,陕西部分区域风、光资源优势明显,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先决条件。
  目前,延川县工业园区、延长县黑木耳产业园、宜川县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共建产业园区启动建设;江苏斯派尔集团就公司总部落户黄陵、邀请国资参股投资和当地政府达成合作意向……项目为王、产业为本,延安、无锡两地立足资源优势,推进产业转移战略实施,不断深化两地产业合作内涵,扶持了一批管理好、后劲强的经营主体,走出了一条共赢之路。
  延河水长,太湖情深。
  27年来,延安人民和无锡人民成为人缘相亲的“好兄弟”、使命相连的“好战友”、经济相融的“好伙伴”。未来,延安、无锡两地将以深化区域合作协作为主线,形成产业共兴、百姓共富、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新局面,携手迈出高质量发展新步伐。
  那时候,让我们和我们尊贵的客人,相聚延河之滨,太湖之畔,再次共饮延河水,同唱《太湖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