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4年05月21日
办好“三个活动” 实现德润洛塬
樊宝峰
  乡风文明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乡村治理的重要推动力量和内涵基础。近年来,洛川县立足新时代乡村发展新要求,坚持党建引领,高位推动、示范带动,在全县范围内推行乡村社会治理“133制”(即聚焦加强党的领导一条主线,落实“三项机制”,实现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效能治理,全面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在“三项机制”落实过程中,我们充分尊重乡村和农民的主体地位和现实需求,不断探索提升德治建设水平的有效举措,根据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实际需求,创新性开展“三个活动”,即每村每月开展一次道德讲堂,每季度举办一次文体活动,每年开展一次道德模范评选,着力打造“德润洛塬”文明实践品牌。
   一、结合实际、紧盯需求、系列运作,“三个活动”精准开展
  一次道德讲堂。通过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史馆、“非遗”传习所、讲习所、农家书屋等阵地资源,全县各村均建立了道德讲堂,制定相关学习制度,每月坚持开展一次学习教育活动。一是讲政治理论。重点学习讲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通过通俗易懂的大众化传达、讲解,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二是讲文明新风。组织文艺工作者、“五老”、乡贤能人、优秀党员、道德模范、返乡大学生等,讲述传统美德、家风家训,践行“村规民约”,推动移风易俗,引导群众传承好家风,争做新乡贤,争当社会文明标杆。三是讲惠农政策。重点讲述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省市县关于乡村振兴相关会议精神,讲好各行各业的惠农政策,帮助群众掌握政策、维护权益。四是讲传统文化。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理念,讲述历史文化、书法绘画、民族戏剧等传统文化的发源历史、独特魅力,讲述洛川老秧歌、面花、剪纸等本土文化的传统技艺、鲜明特点,教授群众学习面花、毛麻绣、泥塑、蹩鼓等洛川非遗技艺,弘扬传统文化,丰富群众精神生活,让传统技艺在传习中得到传承和发扬。五是讲模范故事。讲述党史故事、革命故事、创业故事、发展故事。让评选出来的好婆婆、好媳妇、非遗传承人、乡贤能人、务果能手,用群众语言讲自己的先进事迹,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各类先进模范发出“乡村好声音”,形成“讲模范故事、学模范事迹”的良好社会风尚。“虽然我们没啥血缘关系,照顾盲人哥哥也很辛苦,但他就是我的亲人,我应该这样做,也必须这样做。”在永乡镇平阳村,“中国好人”李贵玲在道德讲堂上一番朴素的发言感人肺腑,这份善心也春风化雨般影响着乡亲们。道德讲堂作用的发挥使广大群众道德水平、文明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形成了见贤思齐、争做榜样的良好风气。
  一次文体活动。按照每季度开展一次文体活动的要求,各镇(村)整合各类演艺舞台、文化广场、文艺人才等资源,依托“送戏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发挥“文艺轻骑兵”“文艺志愿者”作用,开展文化艺术表演、非遗面花比赛、广场舞大赛、农民体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作善村面花大赛、桐堤村第十一届刘琦文化艺术节、永乡村第二届农民文化节、“最美黄连河 红色土基镇”暨新农村新文化活动周、首届城市居民运动会、“德润洛塬”主题文艺演出、庆“七一”拔河比赛、村级篮球联谊赛、农民趣味运动会等形式多样文体活动全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有效激发了广大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为乡村汇聚了人气、注入了活力。
  一次道德模范评选。按照每年评选一次道德模范的要求,通过宣传发动、提名推荐、审议评定、公开公示、颁奖嘉许等程序,选树一批群众认可、事迹突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典型示范性强的助人为乐、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见义勇为五类道德模范,在村级、镇级、县级三个层面评选奖励。通过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引导群众追求先进、学习先进,对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好风尚、传递正能量、促进村风民风转变有着重要的意义。2023年,全市“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发布仪式在洛川举办,洛川县水利希望小学五年级学生贾子淇获此殊荣。召开专门会议对洛川县10名第二届道德模范和5名首届洛川好人进行了公开表彰。
  二、提升认识、抓住重点、持续发力,活动推进紧密高效
  党的领导是基层治理的关键。为确保活动扎实开展,县上成立了办好“三个活动”实现德润洛塬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宣传部成立专班牵头抓总,明确县委文明办、文联、妇联、团县委、文旅局、教科体局及各镇(街道)、各便民(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党委是“三个活动”的实施主体,按照有方案、有阵地、有队伍、有制度、有特色“五个有”的标准,遵循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采取群众自办、村办镇助、村村联办、企业赞助、政府购买等方式,从安排部署到组织实施,从统筹推进到检查考核,全面部署、统筹推进,形成了县、镇、村齐抓共管的工作运行机制。
  搞好结合是提升成效的法宝。坚持以自治、法治、德治深度融合为目标,结合乡村振兴、基层党建、文明创建、苹果产业发展、“千万工程”等重点工作,不断完善组织体系、工作载体、工作抓手,统筹推进乡村德治建设,满足群众生产、生活多样化需求,以乡村治理新风正气,引导群众明是非、辨善恶、守诚信、知荣辱,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目前,洛川是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媒体助力乡村示范县,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工作强势推进。
  群众参与是实现德治的基础。群众是“三个活动”的主体,是各项活动参与者,也是受益者。道德讲堂乡贤能人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人心,乡村振兴各项政策知晓率不断提升。文艺演出群众自编、自演,戏曲、小品、快板表演群众喜闻乐见,专业演员与群众演员同台演艺,非遗文化、民俗文化和现代文艺精彩亮相;居民运动会、镇级拔河、村级篮球等体育比赛带泥土、接地气;道德模范评选选出了群众认可的各类先进,在广大农村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社会风气,为推进乡村社会治理提供了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交口河镇京兆村73岁韩礼才,作为村里“五老”志愿者服务队的负责人,10余年来,先后整理秧歌词80余首,在农闲时候自发组织群众表演。此外,“五老”志愿者服务队还将一些爱好捏面花、剪纸、打鼓等传统文化的表演者和传承者组织起来,不定期在村里进行表演讲授,既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让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
  三、激发活力、引领带动、多点开花,活动成效充分彰显
  新风正气更加充盈清朗。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开展道德讲堂1780余场(次),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八比八评”等各类先进260人,其中“中国好人”9人、“陕西好人”16人,开展移风易俗专题调研7次,196个行政村全部完成村规民约新修订,忠信孝悌、薄葬厚养、勤俭节约、睦邻友好、守望相助、诚信重礼、家庭和谐、乡村和美等农村文化生态得到重塑,社会风气实现根本好转。
  基层文化焕发生机活力。全县各镇(村)累计举办各类有活力、接地气、润民心的惠民活动320余场(次),观看人次20万,举办了农民艺术家孙继成民俗画展,创作了“三农”题材的眉户戏《李新安》《洛塬花开》《向阳湾的笑声》、小品《半袋小米》《暖春》《原来如此》、歌曲《洛川姑娘》、快板短视频《香满洛塬,红了!甜了!》等优秀本土作品50余部,基层活动多姿多彩,百姓生活有滋有味。
  阵地建设全面跟进加强。在活动开展中同步推进阵地建设,全县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县级中心平台1个,镇级实践所13个、村(社区)级实践站202个、文明实践点2个、道德讲堂196个,实现了县、镇、村三级阵地全覆盖,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已经成为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阵地,成为融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服务平台。
  基层治理彰显德治力量。创新打造的“和事佬”“小院议事”“五老说理”等各具特色的矛盾纠纷调处品牌,让“无形之德”转化为“有形之得”,让更多的群众主动参与到了社会治理中,全县基层诉前调解案件调解撤诉率达到42%,信访量同比下降28%,社会治安案发率呈明显下降趋势。
  乡村大舞台,有才你就来。“三个活动”的开展为基层群众搭建了农民朋友自己的舞台,让群众自己创作、自己表演的艺术形式在这里得到了展示和交流,群众在参与中受教育、在互动中密切关系,不仅增加了群众的归属感、自豪感、认同感,也在推进乡村振兴、破除民间陋习、营造和谐乡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家庭和睦、邻里和谐、乡村和美,为乡村社会治理提供了德治的力量,汇聚了人气、注入了生机、提供了动能。如今,到道德讲堂听课、参加文体活动和学当先进已经成为洛川基层群众的普遍选择和共同追求,一个产业振兴、乡风文明的新洛川正蓄势待发。
  (作者单位:洛川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