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雨生 白力文
“5·23”前夕,《宋如新绘画作品展览》在延安市文化馆举办,共展出100余幅宋如新的油画、版画及国画作,呈现出他对圣地延安以及陕北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
1946年7月,宋如新出生在吴堡县宋家川一户船夫之家。上个世纪60年代初,在来黄河边写生的石鲁、刘文西的启发下,他考入西安美术学院附中,1968年毕业后,自愿回陕北,被分配到富县文化馆从事基层群众文化工作。1984年10月调延安地区文化馆,长期负责陕北民间美术的组织、辅导工作。他历任富县文化馆副馆长,延安地区群众艺术馆美术组组长,延安市群众艺术馆美术部主任,延安美协第二、第三届主席,延安市美协名誉主席,陕西省美协第二届、第三届理事,中国美协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被国家文旅部录为档案画家,曾兼任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教授,正高职研究馆员,2024年被延安市文联授予“突出贡献老艺术家”称号。
宋如新说:“我几十年的绘画生涯,就是遵循‘5·23’讲话精神,向老鲁艺人学习,创作出老百姓看得懂又喜欢的绘画作品。”
《孟子·万章章句下·第八节》中有语:“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我们追寻宋如新的艺术足迹,他无疑是一位传承与弘扬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精神的践行者和成功者。
挖掘民间艺术,培养农民艺术家
为调查、挖掘、抢救和保护延安地区的民间剪纸、泥塑、麻绣、布堆画等形形色色的民间艺术,宋如新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时间。在富县工作期间,农历春节正月初一开始,他走访农村,普查民间艺术,收集民间剪纸,抢救民间艺术。从富县文化馆到延安地区文化馆后,在安塞、洛川、黄陵几个县陆续展开收集、辅导民间剪纸工作;从“富县首届民间剪纸学习班”到“延安地区民间剪纸学习班”“延安地区版画学习班”等几十期学习、辅导班,通过举办剪纸学习、辅导班,他发现了一大批农家妇女剪纸能手,有富县的李金梅、段金梅、李玉换,延长县的刘兰英、白玉兰,延川县的高凤莲,安塞区的白凤兰、高金爱等等。宋如新在从事美术工作的实践中,处处展示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术的不懈追求。他在《窑洞艺术资源论》一文中最早提出“窑洞艺术”这个新概念,即从窑洞里走出来的妇女的艺术作品。1998年9月《美术》杂志发表他的论文《鲁艺自有继承人,窑洞画派在延安》,第一次以论文的形式提出“窑洞画派”这个概念。经过他的努力,举办的学习班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无论是安塞的农民画和剪纸,还是延川的版画和布堆画,还有洛川的面花和毛麻绣,包括富县的剪纸和薰画等等,都让一部分农民成为艺术家,有的妇女走出黄土地,有的走上脱贫致富之路,有的授予国际剪纸艺术大师,有的当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他把这项工作称为“母亲艺术家工程”;他把这些围着锅台转的陕北妇女称为“母亲艺术家”。
宣传延安美术,扩大影响力
宋如新几十年来,坚持创作,排除阻力,开辟路径,扩大延安美术在国内外的影响。1985年,宋如新组织延安画家70幅作品参加赣州—延安联合举办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美术作品展;1990年,北京亚运会期间,组织、带队在北京举办“延安民间美术展览”;2011年9月,在美国犹他州美术馆举办画展,他的56幅版画被犹他州大学图书馆收藏,后在当地拍卖,售画所得全部捐献给“中国乡村教育基金会”;2014年,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2周年之际,上海市闵行区文联邀请举办《宝塔巍巍,延水长——宋如新美术作品上海闵行展》,共展出油画62幅,版画18幅;2014年10月,在法国卢浮宫卡鲁塞尔举办的“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中国法国优秀作品展览”上,展出20幅美术作品;2017年9月,延安市文联、延安市美协为其举办“宋如新美术工作五十周年作品画展”,此次展览开幕式后,市文联组织召开座谈会,充分肯定宋如新五十载从艺及负责延安市美协两届工作的成就。从担任延安地区群众艺术馆美术辅导部主任起,宋如新带着延安的美术作品在全国各地共举办过10余次大型展览。他说:“能多举办一次延安美术作品展览,我心里很高兴,作为一位陕北的画家,能给陕北的劳动人民作点贡献,这是我一生的追求和最大的成绩。”2024年4月24日,在延安文化馆举办“宋如新绘画作品展”,留言簿上观众留言写道:朴实厚重、乡土味浓厚、黄河情、黄土魂、生活扎实……面对大家的赞语,他说:“人这一辈子干成功就很高兴,不成功就继续努力!”无可置疑,宋如新是成功者,并给我们从事艺术工作者以启迪与鼓舞。
乐于助人,追求艺术美在自然
著名作家高鸿为宋如新写的一篇序文中写道:“在我的人生道路上,宋老师便是那盏明亮的灯塔,在我人生最迷茫的夜晚,为我指明了一条宽阔的大路。风雨兼程之际,老师曾多次为我击掌点赞,助势加油,济困扶危,雪中送炭。”宋如新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无论是艺术追求还是他的版画、油画风格,都承载着中国农民朴实的情怀,有着共产党人的社会责任,和一位艺术家的底线与坚守。
自从1985年当选延安美协副主席、主席后,宋如新任劳任怨,扶持和帮助青年画家,鼓励青年画家继承和发扬鲁艺的优良传统,带领窑洞画派这个群体坚持绘画实践,挖掘和探索陕北地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源泉,成绩斐然。他说:“我是农民的后代,几十年来绘画对象主要是农民、母亲和陕北大地。我有农民情怀,有大地情怀。”
宋如新扎根陕北黄土地,深入农村,下基层,接地气,创作出一批反映革命历史题材和陕北风土人情的优秀作品,主要分为版画和油画两种类型,自觉承载和展现陕北民间美术独特的人文艺术内涵。他的版画用刀简洁,粗犷、淳朴的艺术风格,版画构思新颖,墨色洗练,具有延安鲁艺版画造型随意、夸张变化的特点;他的油画笔触细腻,淳朴感人,刻画的农民、温暖鲜活、爱意浓浓,弥漫着浓郁的黄土味道,探索窑洞画派的创作技法,坚守陕北黄土地现实主义阵地,显得特别坚强和可敬。
一位真正的人民艺术家
在宋如新的眼里,陕北的这片黄土地,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淳朴的农民,而这,也正是他绘画灵感和艺术创作的源泉。纵观宋如新的所有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反映陕北的山河风光、民间生活和劳动人民的形象。
几十年来,宋如新像牛一样耕耘,也像牛一样奉献,他的美术作品朴实无华、沧桑有力、亲切感人。他自己创作的大量木刻版画、油画作品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农民报》等报刊上发表;有20多幅作品在全国大型专业画展中获奖。在绘画创作的同时,宋如新不忘理论研究,编著出版了大量具有研究价值的理论书籍,《李林召剪纸选》《陕北民间剪纸释要》《陕北农村绘画风景写生》《陕北民间文化艺术丛书·美术卷》等15部论著或美术专业书籍。1988年,学术论文《从原始艺术通向现代艺术的桥梁》在“中国现代民间绘画学术研讨会”上交流,入选《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研究》一书;1990年8月2日,《根植黄土高原的农民画》一文在《人民日报》上发表;《黄土高原窑洞艺术资源论》,获得1994年“中国民间美术优秀论文”奖;1996年7月,《延安窑洞艺术的开发应用》一文,在文化部召开的“全国民间美术研讨会”上入选。在国内美术专业刊物发表《民间艺术论》等文章,在中国科技大学、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安徽教育学院等地举办的讲座,多次出席全国性美术理论研讨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几幅红色题材的作品被延安市的几家纪念馆永久性收藏。
几十年来,宋如新从事陕北民间美术的挖掘与保护、辅导与创作实践,他追求原态本真、精益求精和传承创新的民间美术价值,具备中华民族的独特“匠人精神”的优秀品质,肩负着弘扬优秀的民间美术的使命和社会责任,无愧成为延安乃至整个陕北的当代具有影响力的画家。正如当代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文化学者靳之林曾在宋如新作品上题写:“中国意境,中国章法,中国笔墨!”也许,这正是对宋如新老师绘画艺术的最佳注释和最美赞誉。
如今,宋如新已近耄耋之年,仍丹青不老,愿老师艺术之树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