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07日
我眼中的张丽老师
延安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22级4班成瑾泽
  “获奖啦,获奖啦,我们的张老师获奖啦!”鲁艺学院的同学们激动万分。第二天,延安大学官方网站延大要闻专栏便刊载了《我校鲁迅艺术学院青年教师张丽喜获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这一喜讯。我百度了一下“金钟奖”的相关知识,终于明白了这一奖项的分量。鲁艺学院随后也张贴了巨幅喜报,我读后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所以,在听到我将跟随老师前去采访张丽老师的消息后,我激动万分。
  那是一个初冬的下午,寒意凛然,我和老师、同学按照约定的时间,前往张老师的办公室。见到我们,张老师起身迎接,招呼我们进来。张老师的办公室布置得温暖而又温馨,有剪纸、鲜花,还有绿植。她让我们坐在沙发上,自己弯下腰,微笑着沏茶,茶温弥漫,茶香四溢,沁人心脾。我们品完茶后,便开始了今天的采访。
  张老师待人亲和。因为没有专业的访谈经验,我开始格外紧张,提问的时候我就照着准备的问题读,声音是颤抖的,体贴细心的张老师表示理解,温和地对我说:“娃娃,别拘谨,咱们就把这当作日常的聊天。”这话安慰中带着鼓励,顿时让我放松下来,提问变得自如了。随着访谈的深入,我们的对话渐渐进入佳境,谈话的氛围也变得轻松而又愉悦。
  我们并不是真正的媒体记者,采访张老师是临时决定的,相当于一次课外作业。有的问题很幼稚,但张老师能够包容我们的浅薄和不专业,没有因此轻视、责怪我们。在回答问题时,她常常站起来,配合着肢体语言进行解释。在给我们阐释民歌是一种开放的艺术形式时,她站起来现场表演,先用过去的演唱方法唱一段,说明过去在唱陕北民歌时舌尖音比较重,听起来显得生硬。她又用现在的演唱方法表演了一段,通过比较以后,我们明显地感受到,陕北民歌学习借鉴新的演唱技巧后,腔音饱满、圆润很多,审美艺术性也随之增强了。
  张老师是一位心怀感恩、懂得感恩的人。在采访时,她多次提及她作为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能够学习音乐专业,并取得这样的成绩,要感谢好多老师对她的指导与帮助,比如她的音乐启蒙老师甄爱芳、她就读西安音乐学院时的恩师李亚东、指引她更进一步的方琼老师等等。后来,她还专门录制了一段视频发到朋友圈里,印象最深的是她弯腰90度,郑重地向关心她、陪伴她的老师父母、领导同事鞠躬,真诚地表示感谢。
  张老师常说是陕北民歌成就了她,所以她热衷参加传播陕北民歌的各种活动,前不久,通过延安融媒短视频号,我看到她参加了“红歌进景区 文艺为人民”活动,和延安市音乐协会的会员们前往杨家岭革命旧址,在景区入口处的土窑洞前放声歌唱。虽然不是在正式的演播厅的舞台上,但他们仍然倾情献歌。因为有现场观众的欢呼声,演出效果反而更有气势,嘹亮的歌声冲向杨家岭的上空。
  我和张丽老师之间只有过一次深度交谈,采访结束以后,我在校园中很少再遇到张丽老师,但我一直在关注她的工作动态,这两天又看到她主演了音乐舞蹈史诗《延安》,此时,我又回忆起了去年采访她的情景,忙写小文一篇,以示记录,同时祝她在音乐的道路上越走越辉煌。
  (指导老师 白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