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高乐
“感谢市委、市政府搭建了用人单位与高校人才双向选择平台,助力企业‘招兵买马’、招才引智。”5月15日,延安能源化工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斌带队前往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参加延安市2024年“红色筑梦·创业延安”高校毕业生主题招聘活动,顺利实现预期目标,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招聘是企业人才引进的主要通道。近年来,该集团先后赴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延安大学、陕西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院校开展招聘工作20余次,累计公开招聘机电、采煤、化工、计算机、能源动力等各类专业型、技能型人才700余名,不断适应和满足集团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
事业兴衰,人才为本。长期以来,延能集团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兴企”战略,全面构建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在人才选用、培养、引进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构建了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造就高端人才、引进紧缺人才的用人育人格局,以人才“智高点”抢占高质量发展“制高点”,为集团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党建领航、制度先行夯实人才支撑“底盘”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千帆竞发必有领航。只有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才能把握人才工作正确的前进方向。
基于此,延能集团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强化党对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管人才”原则贯穿于改革的全过程和各环节。
党管人才,首先要管得有度。该集团党委一方面坚持战略引领,研究制定人才发展规划。立足集团发展战略,以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通过逐板块、逐单位、逐项目列出集团人才需求清单,研究制定集团人才发展三年规划,明确优化人才结构方案,实现人才资源合理配置,人才队伍有序衔接,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坚持制度先行,建立健全人才管理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立足集团实际和人才需求,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实施意见》《教育培训制度》《全员安全培训办法(试行)》《延安能源化工集团引进人才薪酬及相关待遇的规定》等多项人才管理和培养制度,为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进一步夯实企业爱才、兴才、聚才的基础。
党管人才,更要管得有效。该集团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配套人才服务保障机制,采取薪酬分配差异化方式提高高学历人才待遇,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人才保障。经试用合格转正的职工,博士学历享受集团公司部门副职待遇,硕士学历享受所属企业部门正职待遇,一本学历享受所属企业部门副职待遇,安排在生产一线的,享受政策规定的各类补贴。“211、985”院校毕业生可纳入后备人才库,重点培养。凡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在本企业就业者,其配偶大专及以上学历可以安排就业,并由集团公司负责在落户、子女上学等方面给予支持。
党建领航明方向、制度先行管长远、优化服务留人心,延能集团通过一系列举措,把准了人才工作的发展航向,夯实了人才格局的底部支撑。
创新手段、筑巢引凤点燃强劲“智力引擎”
通过与中科院何满潮院士合作,引进院士1名,教授3名,博士生7名,建立延安能源与环境院士工作站,共同推进企业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邀请中组部、团中央第18批博士服务团成员李刚和延安大学教授、教务处副处长等来集团挂职锻炼,对提高企业对外合作水平、推动集团煤化工项目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先后赴各大院校开展招聘工作20余次,累计公开招聘各类专业型、技能型人才700余名……
聚焦高质量发展所需,延能集团党委创新手段、“筑巢引凤”,畅通引才渠道,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引育一流创新人才,激活人才发展“一池春水”,为集团实现高质量发展配置“智力引擎”。
——以招聘为手段,积极引进技能型人才。通过校园招聘、网络招聘、定向委培、推荐等形式,刚性引进急需人才,并将其充实到各下属企业进行培养锻炼,不断适应和满足集团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
——以院士工作站为依托,积极引进高尖人才。与何满潮院士团队深入合作,为集团在重大项目开发、高层次人才培育、科技合作交流等方面搭建了“人才强企”新平台,并率先在全国薄煤层引入“无煤柱110工法”开采技术,使巷道综合掘进费用降低30%以上,煤炭回收率提高20%以上,年创效上亿元,达到国内首创、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煤炭资源绿色高效开采。
——以项目建设为纽带,积极引进专业人才。以项目合作为契机,围绕新能源、电力、化工、天然气(煤层气)、金融等重点领域,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引进人才。近年来,先后与中煤集团、中石化、中石油、国家电投、长江三峡、中国华电、中国航油等7大央企,与陕鼓集团、新奥集团、陕西省天然气公司、海航集团、能新科等多家省内外先进企业成功合作,引进化工、天然气(煤层气)、新能源、多能互补、金融等领域专业化、复合型人才50名,不断补齐公司技术和人才短板,实现了“借梯登高”“借船出海”。
——以交流合作为抓手,创新引进高端人才。探索建立企业与高校人才交流机制,邀请延安大学教授、教务处副处长来集团挂职,为集团开展煤炭热解技术研发和分质清洁高效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持与研究指导,有力推动集团煤化工项目建设。积极争取中组部、团中央第18批博士服务团成员李刚来集团挂职,为集团信息化产业发展补齐了科技、法务、管理等短板,还为集团与中煤集团深度合作牵线搭桥,对提高企业对外合作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搭建平台、培训教育铺设人才驰骋“跑道”
记者了解到,近几年来,延能集团先后选派了16名35岁以下优秀年轻干部到二级单位、生产系统等重要岗位挂职锻炼。目前,已有5名年轻干部通过挂职锻炼成为各二级单位领导班子成员,成为企业转型发展的中坚力量。
实施优秀年轻干部“墩苗计划”,是该集团搭建人才发展平台,促进干部在实践锻炼中提高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力举措之一。
如何让人才与企业发展实现“双向奔赴”“互相成就”?延能集团党委给出了答案:凤非梧而不栖。要植好“梧桐”,积极为人才搭建平台、创造机会,营造人才发挥作用的软环境,方能引得“金凤还巢”。
基于此,该集团党委深入实施优秀年轻干部“墩苗计划”,着力搭建人才培养平台,鼓励职工参加在职学历教育,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全力铺设人才驰骋“跑道”,形成了“企业搭台,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
为有效释放人才服务发展活力,延能集团采取集团机关和基层单位双向交流、下派挂职、抽调参与重要工作等多种方式,不断延伸培养链条,促使优秀年轻干部多方位历练成长。采取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定向委培等方式,有效提升企业专业化人才培养水平。按照“择优选派、专业对口、就近择校、函授为主”的原则,加强各类管理人员培训教育,提高人才队伍综合素质。
目前,集团通过委培方式为企业培养了176名一线技术工人,有效提升了集团矿井建设、安全环保等重点领域的专业化水平;全系统80%以上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接受了各类在职教育,干部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值得一提的是,该集团与陕西铜川工业技师学院合作挂牌成立培训基地,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实现了人才教育、培训常态化。
对人才“一片真心”,方能留住人才的“一往情深”。延能集团通过给舞台、搭平台、交任务、压担子,激励人才施展才华、迸发活力,确保其在事业上有干头、干事上有劲头、干成事有盼头,让人才真正有“用武之地”,打造了一支招之能来、来之能战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添翼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