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14日
李怀荣:努力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记者 孙艳艳
    ●李怀荣给苹果套袋

  清晨,天刚微微亮,李怀荣和妻子就早早起床,骑着电动三轮车走进果园,开启了洛川果农一年中最忙碌的苹果套袋工作。
  今年44岁的李怀荣是洛川县石头镇仁里府村村民。为人憨厚老实,做事有条有理,李怀荣是村里出了名的热心肠。单看外表,怎么都不会想到他曾是村里的贫困户,经历了怎样的“悲催”人生。
  李怀荣从小聪明好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95年他以第一名的骄人成绩考到洛川县南塬唯一的中学,但由于家境贫寒,李怀荣差点上不了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学校为他免去学杂费,安排他帮灶,帮他解决了生活的后顾之忧。初中毕业时,他更是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高中,但由于家庭原因最终不得不辍学。
  辍学后的李怀荣萌生了外出打工的念头。1998年11月,李怀荣背起行囊,只身前往西安打工。“当时在印刷厂当学徒,一个月200块钱工资。”回想起以前的生活,李怀荣满是感慨:“除去生活费,每个月还有30块钱的押金,到手只有50块钱,还得攒着接济家里。”
  勤奋者天自勉之。“我从学徒干到机长,再到后勤管理,工资也从200元到1300元、2600元、4800元、8600元,节节攀高。”李怀荣说,那时不仅实现了金钱自由,还收获了爱情。
  2008年3月21日,李怀荣和妻子王萍在老丈人家举行了婚礼。后来,随着孩子的出生和父母的身体原因,2009年,夫妻俩回到村里照顾残疾的父母和年幼的弟弟。
  回到村里,比起欠的外债,更让李怀荣愁的是没地方住。“当时父母和弟弟住的两孔窑洞还是危房,我们带着孩子只能住在院子里随意搭建的瓦房里。”李怀荣说。
  “外边下大雨,家里下小雨,每次下雨我们俩就一整夜端着盆子接水。”说起当时生活的艰辛,李怀荣的妻子满是感慨。“那时候还有8万多块钱的外债,家里真是穷得叮当响。出去借100块钱,人家都问你什么时候还。”
  2015年,李怀荣一家被识别为贫困户。“政府的各种帮扶让我燃起了生活的希望。”不甘人后的李怀荣说:“脱贫,要靠自己,别人帮不了你一辈子。”
  2016年,在享受易地移民搬迁分散安置政府补助和亲戚朋友的帮助下,李怀荣修建了4间平房。
  “地方修好了,一家人的日子才开始了。”李怀荣目光环视了一周,笑着说,当时5岁的儿子说终于有家了,再也不用住漏雨房了。
  “要想富,还得依靠产业。洛川几乎家家有果园,这些年自己在外打工,父母身体残疾,别人家的果园早已丰产丰收,自己家的果园却接近残败,甚至连成本都收不回来,更别说靠果园打翻身仗了。可是如果不靠果园,我又能靠什么养家糊口呢?”思前想后,最终李怀荣觉得还是要靠苹果这个主导产业。
  当时,洛川县苹果局包扶仁里府村。李怀荣虚心向驻村队员、技术人员和苹果专家学习、请教苹果管理技术。一有时间,他就钻在果园里拉枝、修剪,将技术应用于实践。慢慢地,李怀荣在提升改造自家果园的同时,也成了乡亲们眼中的“土专家”。
  时间长了,李怀荣身上那股聪明好学、吃苦肯干、不服输的劲儿,让原村党支部书记李孟启对他有了全新的认识。“当时给我在村里安排了公益性岗位,负责村里的巷道卫生。”李怀荣说,别看工作不起眼,那是对他的认可。
  2017年1月份,李怀荣向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成了入党积极分子。随后,李怀荣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党的好政策,让我的日子越来越好,但还有不如自己的人,加入党组织后我想帮助更多人。”李怀荣说。
  2018年,年收入6万多元的李怀荣,成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脱贫后,如释重负的李怀荣对李孟启说:“‘贫困户’不好听,还是要过正常人的日子。”
  如今,不安于现状的李怀荣,每年还收购村里的反光膜,虽然连续几年都是赔钱收购,但他还是坚持。他说:“就当为环保做点事儿。”
  2019年,李怀荣家里以前的8亩残败园改建成了矮化密植园。有了产业,有了长期稳定的经济基础,李怀荣也有了新的打算。“随着这几年的科学管理,我的果园逐渐有了起色,去年,我的果园收入了5万多元。以后,我要努力买辆小汽车,让父母安享晚年,孩子梦圆大学,让共苦多年的妻子也能体会幸福生活的滋味,把我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