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15日
延安高质量发展——
含“金”量足 含“新”量浓
记者 乔建虎
    ● 富县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六月的黄土高原,沟沟峁峁满目绿色,微风吹过,山花在风中摇曳,散发出迷人的生机。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从历史长河走来,延安人民从没有放弃对于发展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今年以来,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化拓展“三个年”活动部署要求和市委“12345”年度工作安排,扎实开展高质量项目推进年活动,健全完善“六个一批”机制,全力加快重大项目建设,为扎实推进新时代延安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一六四”工作布局突破起势提供了坚实支撑。
  今年1-4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9%,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7%。延安,这座与新中国密不可分的城市,正迸发出蓬勃之力,一幅色彩斑斓的高质量发展新图景,在圣地延安的山梁沟峁间徐徐铺开。
  农业提档升级
  农民挑上“金扁担”

  芒种即将进入尾声,天气渐热,满山遍野的苹果树上,青果半熟,累累叠叠,预示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在宝塔区桥沟街道烟洞沟村果农马文昌的家庭农场里,矮化密植的果树整齐排列,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贯穿其中,开阔的行距为机械化作业留足空间,防草布代替了除草剂,杀虫灯取代了杀虫剂,防雹网成为阻击冰雹灾害的利器……延安苹果种植有了“科技范儿”。
  品质优、销路好,苹果丰产丰收离不开科技“金点子”。通过持续实施品种、管理、营销“三大创新”,延安市苹果产业质量效益持续提高、品牌价值不断上涨,销海外、上太空,挑起农业现代化“金扁担”。
  洛川县不断推进苹果种植技术革新,通过科技创新研发收集了4000份苹果种质基因和全世界600个优质苹果新优品种。建成的14.6万亩矮化密植园,亩产预估能达到4000公斤左右,这些高产高效园的建设,为洛川苹果标准化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了苹果产业发展,一家一户没少琢磨,一镇一县没少探索,政策发力、帮扶给力、农民用力,将特色资源转化为特色产业。2023年,延安苹果种植面积达332.7万亩、产量达464.4万吨,占到了陕西的1/3,全国的1/9。农民经营净收入的61.2%来自苹果产业。
  小小苹果树挑起乡村振兴的“千金担”。延安苹果不仅畅销“北上广深”,还出口东南亚、中亚、迪拜、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红色圣地”成为名副其实的“苹果之都”。
  “2023年延安市苹果鲜果产值超过260亿元,综合产值506.7亿元,已成为延安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持续效益最好、对农民增收贡献最大的优势特色产业。”市果业中心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延安将努力建设苹果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近年来,延安人民依靠延安精神,不但退耕还林种上了苹果,还修建了大棚,发展了畜牧产业,建立了高标准农田,种上了谷子、糜子等陕北小杂粮。 
  目前,延安小杂粮常年种植面积41万亩,产量7.3万吨,从业人口超过10万人,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52亿元。如今,小杂粮在乡村振兴路上挑起“大梁”,带动老区群众增收致富。
  “过去人们吃小杂粮是因为生活困难,不得不吃。现在是为了均衡营养,主动去吃。”甘泉县新迎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武鹏鹏说,小杂粮见证了社会的发展变迁。
  念着小杂粮的“致富经”,老区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种植端,改良品种,提高机械化水平,发展“订单农业”;加工端,技改升级,研发出小米乳、杂粮酥等高附加值产品;销售端,电商直播、网店铺货,线上线下齐发力……延安还将杂粮产业与乡村旅游、科普教育相结合,打造农耕体验、休闲观光联合体,将产业链向文旅、商贸等领域延展。
  “截至2023年底,延安小杂粮种植面积为40.65万亩,产值52亿元,从业人口10.7万人,‘延安小米’品牌价值已达27.69亿元。”延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姚贵军说,当年滋养中国革命的五谷杂粮,仍在哺育着延安的振兴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
  发展迈上“新台阶”
  当前,延安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晚调整不如早调整,慢调整不如快调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成为关键。
  多年来,能源产业可以说是延安经济的“晴雨表”。据市发改委统计,石油占全市GDP比重从2002年后就一直在50%以上,最高时达到67.17%。石油行业提供的收入占地方财政的70%左右,属于典型的“油财政”。
  “必须要改变产业结构,实现彻底的转型升级,这是唯一出路。”面对“油主沉浮”的单一产业格局,延安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
  近年来,我市全面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坚持“稳煤、扩油、增气、兴电、促转型”发展思路,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引进先进技术,重金投入高端能化项目,建成了油田伴生气、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等一批重大能源转化项目,生产化工产品40多种,产能超500万吨,能化产业实现了由初级加工向产业链中高端的跨越,延安产业项目焕然一新。
  走进延长石油伴生气项目聚丙烯树脂包装车间,被称为“工业大米”的聚丙烯颗粒从料仓管道流出,经过自动化包装生产线封装后搬运装车,运往全国各地。
  穿梭在子长市羊马河煤矿,刚刚开采出来的煤炭样本,第一时间被送到了检测中心进行脱水等一系列检测。羊马河煤矿生产运行几年来,进行了大小技术改造2000余次,为煤矿提产增效起到了推进作用。
  在黄陵矿业公司一号煤矿,正在运行着一套智能风险管控系统,当有工作人员出现违规作业行为时,系统就会通过AI摄像头捕捉并识别,同时发出语音告警,提示工作人员存在违规行为。
  如今,随着一批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较好的重大转化项目建成投产,延安逐步探索形成了原煤—甲醇—烯烃(芳烃)—合成材料—精细化学品等循环产业链,初级能源主宰城市命运的发展模式正在逐渐成为历史。
  同时,延安紧紧抓住用好新能源发展机遇期,坚持以资源换产业,强化风光资源和配套产业的全市统筹,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推进新能源产业科学布局。
  在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同时,延安新兴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走进延安新材料产业园,干净整洁的园区内……5秒能发热的石墨烯电热膜、可移动的小型污水处理厂、用于高科技领域的闪烁晶体材料、石墨烯自热衣服等等,助推着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新材料产业园区运营公司工作人员李霞说:“产业园坚持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打造了‘拎包入驻’式厂房,完善了园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数字化系统基础建设,创新健全领办代办、专人专办、人才科技、政策金融、市场推广、生产生活等服务体系机制。”
  如今,随着纷至沓来的合作伙伴,前景广阔的高端项目、日新月异的特色园区孕育了跨越发展的新希望,激活了奋进崛起的“新引擎”,为延安经济社会发展储备了源源不竭的新动力,延安建设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已经全面步入快车道。
  各类要素保障
  筑牢发展“硬支撑”
  做好产业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各类要素保障。
  全面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化管理;深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推行“容缺受理”工作机制……延安市以民营企业需求为导向,最大程度减环节、优流程、压时间、增便利,当好民营企业的贴心“服务员”,切实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企业扎根延安提供坚实保障。
  走进市为民服务大厅,记者看到现场设有企业开办专区,行政审批、税务、公安等多个部门集中在这里,推行企业开办“一窗式”“一站式”服务,申请人可在一个大厅、一个窗口提交和接收所有办件。
  “没想到现在办事效率这么高,不到半天时间就能把工商、税务、刻章等企业开办需要办理事项全部办好。”5月6日,陕西崇诚项目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宋帆,对延安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的工作赞不绝口。
  “对于企业开办,我们依托全省‘一网通办’平台,整合设立登记、印章制作、社保登记等各类企业开办事项和网上服务资源,加强信息共享,实现‘登录一个平台、填报一次信息、后台实时流转、即时回馈信息’的新型工作模式,实现线上‘一网通办’申请、线下‘专区服务’一次性办结。”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市场服务科科长史进向记者介绍。
  为企业带来便利,就是为发展开绿灯。近年来,我市在全省率先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开工许可“一次办”审批改革,全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通过验收,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经验全省推广,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六个一”创新做法全国推广,2023年营商环境满意度95.24%、排名全省第三。市场主体达到24.87万户。2023年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906家、增长49.3%,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28家,培育瞪羚企业8家。全市数字经济企业达到578家。
  优质的营商环境是企业安心发展的保障。
  “三个年”活动开展以来,我市围绕企业反映的问题,限定解决时限,以发展解忧、环境解压、政策解惑、帮扶解渴,纵深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全面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了重大项目和招商引资周“解扣”、企业生产经营周“解难”、服务群众周“解忧”例会机制,以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保障新时代延安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一六四”工作布局突破起势,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增新光、添浓彩。
  6月12日,在延川伴生气低碳烷烃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工地,机器轰鸣,工人往来穿梭。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曾在建设过程中,因距离革命旧址太近和项目上方为330千伏特高压输变电线路而无法施工。
  项目推进遇到“扣结”如何解?
  去年,我市建立的重大项目和招商引资周“解扣”例会机制,让问题有了答案。
  通过周“解扣”例会协调,项目施工方案得到了调整优化,避开革命旧址建控地带,同时对永坪化工园区石油沟片区330千伏特高压输变电线路进行了迁移,项目建设得以快速推进。
  2023年,我市344个市级重点项目开复工率100%,投资完成率103.43%;24个省级重点项目开复工率100%,投资完成率115%,同比提高6.8个百分点。
  科技创新引领着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市先后建成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和安塞、延长、黄陵、延安大学分中心,打造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9个、省级77个,建成省级高新区3个,黄陵入选全国创新型县;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对首次认定市级、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给予奖励;发挥市内各类园区壮大产业链的主阵地作用,重点围绕全市确定的11条产业链,吸引和引导民营企业入园入链,实现特色化、集聚化发展……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重任在肩当笃行,使命在身唯倾力。在延安这片热土上,圣地儿女正一往无前、开足马力,以昂扬向上的姿态,奋力谱写延安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