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泥湾美景 李延斌 摄 仲夏的延安,满目苍翠,产业兴旺,人民幸福。
从连续多年的卫星遥感图上,能清晰地看到,延安的植被覆盖度从2000年的46%提高到现在的80%以上,沿着绿色植被出现的方向,延安地域版图基本被勾勒出来。
近年来,延安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以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为主的生态建设工程,不仅山川大地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更闯出一条生态和经济良性互动的绿色发展之路。
伴随着一年中最美的时节,一条通往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徐徐铺开……山绿了、水清了、人富了,一个绿色、生态、文明、和谐的美丽延安,展现在人们眼前。
山川处处披锦绣
夏日,行走在黄土高原的山峁之间,绿色已然成为了这片土地的主色调!
曾几何时,“春种一面坡,秋收一袋粮”“一块白羊肚手巾,一张沧桑的面孔”是延安群众真实的生活写照,萧索荒山、漫天风沙,成为红色圣地挥之不去的“黄色哀愁”。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如今,诗人贺敬之在《回延安》中写下的美好诗句,早已变成了现实。
近年来,延安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厚植绿色生态底色,推动延安山川大地不断由“浅绿”向“深绿”转变。
截至2023年,延安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077.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退耕前的33.5%增加到53.07%,植被覆盖度由46%提高到81.3%。年入黄河泥沙由治理前2.6亿吨降为0.3亿吨,降幅达88%,水土流失总面积减少6716.2平方公里,降低了23%。城区空气优良天数2023年达到323天,“圣地蓝”成为一张靓丽名片。
山川美,万物生。
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向好,华北豹、褐马鸡、原麝、白鹭、苍鹭、鸳鸯等野生动物纷纷“安家落户”于延安,甚至朱鹮也“受邀”来延安做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正在革命圣地徐徐展开。
5月5日,宝塔区南泥湾国有生态林场传来好消息,经过30多个小时的漫长等待,首只“延安籍”朱鹮顺利破壳。
这是朱鹮引入延安后,首次成功孵化出朱鹮宝宝。
每年3月至6月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的繁育期。去年10月,延安从洋县引入20只朱鹮。“目前,工作人员已开始对朱鹮宝宝进行人工喂养。接下来,它还要经历40天左右的育雏期。工作人员要进行投喂、观察,确保它安全长大,才算完成整个人工繁育过程。”南泥湾国有生态林场副场长贺晓霞说。
如今的延安已成为野生动物的天堂。位于食物链顶端的华北豹种群数量已增至约110只;“东方宝石”褐马鸡种群和栖息地持续向北发展;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原麝的活动范围明显扩张;白天鹅、中华秋沙鸭、白鹭、苍鹭、鸳鸯、绿头鸭、麻鸭、沙锥鹬等“天使”也成群结队,不约而至。
郁郁青山构筑起黄土高原的生态屏障,鸟语花香显露出延安优美的宜居环境,生物多样性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图景。
监测显示,目前,全市拥有丰富的动物资源据统计达到264种,其中包括12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以及13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华北豹、褐马鸡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分布范围正在不断扩大,首次发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胡兀鹫。有种子植物1478种,较上世纪增加了近百种。古树名木达到18.82万株,其中树龄5000年以上古树有“黄帝手植柏”“保生柏”“老君柏”3株。
好生态催生好产业
生态发展改变的不只是山水。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4月来陕西考察时指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
随着生态环境改善,延安农民以粮为主、倒山种地、广种薄收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变,以苹果为主的种植业、现代农业、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逐步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力军。
宜川县云岩镇辛户村,退耕还林后在政府的指导下调整产业结构,全村1740亩地都改造成了苹果园。过去一家种十几亩地却吃不饱肚子,现在村里人早已不为吃饭发愁。
“现在我们村谁家年收入没有个十几万?”在辛户村,村民们从山沟里的窑洞,搬到了塬上新房。经过统一规划的新村,粉墙黛瓦、花树环绕,彰显着山里人家的富足。
在吴起县长城镇边墙渠水库渔业养殖大户蔡永礼的3000亩水上养殖捕捞现场,肥硕的鲢鱼在网中打着滚,不断跳跃出水面,捕鱼工人正一筐一筐地将鱼称重装车,趁着鲜活运往南方各大城市。
来自“天府之国”四川的客商陈善友是这里的收鱼“常客”,他对吴起的鲜鱼连连点赞:肉质好、口感好,绿色健康。
陈善友此次订购了10万公斤鲜鱼,主要销往南方市场。对于销路,陈善友非常自信:“这么好的鱼运到成都、重庆,很快就能销售完。”
作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经过多年努力,吴起从“面朝黄土”走向“满眼苍翠”,林草覆盖率从19.2%提高到72.9%。
山绿了、水清了,“北方养鱼、南方热卖”成为吴起绿水青山“含金量”越来越高的见证。县上充分利用丰富的库坝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边墙渠水库主沟长16公里,流域面积93平方公里。瞄准这里的好山好水,蔡永礼于2020年成立养殖公司,利用水库3000余亩水面,探索生态渔业发展新路子。“目前,我们累计投放鱼苗鱼种300多万尾,主要以养殖花白鲢为主,适当搭配部分草鱼、鲤鱼、鲫鱼等。从今年3月下旬开始大面积捕捞,现已售出4万公斤,本次捕捞预计在10万公斤左右,产值在120万元左右。”蔡永礼说。
一“鱼”引来“万鱼跃”。目前,吴起全县有效水域养殖面积1.2万亩,渔业养殖户120余户,良好的生态,让许多农民走上致富路。吴起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副主任王延富说:“2023年,吴起县水产品产量450吨,产值1100万元,水产养殖业逐步成为老百姓新型的致富产业。”
延安用实践证明,有了绿水青山就有了金山银山。好生态定能催生好产业、好日子。
在安塞区金明街道雷坪塔村,张莲莲和家人在荒山荒坡上造林1750亩,让曾经尘土飞扬的雷坪塔村变得满目青翠。如今,千亩林场成为雏鸡最好的逐食场地,每年出栏散养土鸡3万余只,销往西安等地的46家超市。
黄连河村地处川道,曾一度是洛川县贫困村的代名词。近年来,乘着政策东风,黄连河村因地制宜发展林下产业,培育“林—菌—禽—渔—游”综合性立体循环经济,实现了华丽转身。
…………
放眼今日延安,刺槐漫山遍野,苹果、花椒、红枣、核桃等集片成林,棚栽、林下经济、乡村旅游等全面开花,这些,都成为群众重要的收入来源。
乡亲过上好光景
山变绿、水变清、产业兴、人富裕,“生态幸福实景”不断上新!
在宜川县秋林镇上葫芦村连翘产业基地,村民们正在忙着为连翘清除杂草、剔除旁枝。
连翘作为当地的一种常见的灌木类植物,耐旱易活,果实产量高,并且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2022年,上葫芦村根据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需求,利用村上部分撂荒地,发展起了50多亩的林下经济连翘种植产业,经过3年的生长,今年实现了初挂果。
“现在是初挂果,效益已经初步显现,进入盛产期和稳产期,1亩地一年能收入1万块钱。”上葫芦村党支部委员呼刘安说。
上葫芦村作为宜川县最早发展苹果产业的村子,全村苹果种植面积达到2800多亩。今年以来,在符合种植连翘的植被覆盖区,通过林间套种的方式又先后种植近50多亩,截至目前,全村的连翘种植面积达到100多亩,逐步发展成为村上的又一主导产业。
吴起南沟,一个位于延安白于山区腹地的小山村,青山环抱,绿水萦回,经过20年的综合治理,该村林草覆盖率达到92%。
借助绿水青山带来的改变,近年来,南沟人切实将生态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让当地群众端上了绿水青山的“金饭碗”。
如今的南沟村,不仅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还是美丽宜居示范村,村民在这方山水田园里蹚出了“幸福路”。通过乡村旅游业的带动,南沟村累计接待游客22万人次,旅游公司累计实现收入500万元,带动商户增收130万元;村集体经济累计实现收入50.8万元。
看到家乡的变化后,在外多年的刘虎毅然回到南沟村种植起山地苹果,并在自家的百亩果园里发展千只林下养鸡,卖鸡肉、鸡蛋又是一笔收入。
实践证明,生态本身就是经济。
从“生态美”到“生态富”,从“绿色颜值”到“金色价值”,南沟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参与乡村发展建设。
村民赵志斌在山上建成了苹果园。如今,果园面积发展到100亩,2023年收入超过15万元。
“我在家门口上班,一个月就能挣到3000元。家里还喂猪、种玉米,收入很稳定,我也能照顾老人。”多年前在吴起县城开出租车的村民薛志龙依靠村上绿色产业的发展,如今成了南沟生态旅游度假景区的旅游观光车司机。
村党支部书记白涛说,“这么多年来,我们的村民在绿水青山里‘刨金子、挖银子’,吃上了‘生态饭’,乡亲们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光景一年比一年好。”
如今的延安,树成荫、木成林,天蓝山青成“标配”……生态产业也已成为群众的“幸福靠山”,源源不断的“票子”进入乡亲们的“口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老百姓感受最真切。2023年,延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49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