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安山地苹果成规模 曹东阳摄 仲夏时节,万物丰茂,陕北大地风光无限。
满山遍野的苹果树和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预示着今年又将是一个丰收年。
挑起农业现代化“金扁担”
6月13日,在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果农赵永东一家正在果园里给苹果套袋。
“近期正是套袋的关键期,去年套了13万袋子,收入了13万元,今年预计能套16万袋子,收入肯定会比去年更高。”赵永东干劲十足地说。
2022年10月26日,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沟村,看看老乡们脱贫后生活怎么样,还有什么困难,乡村振兴怎么搞。他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富民政策一项一项落实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老乡们生活越来越红火。
如今,深受鼓舞的南沟村乡亲们,将殷殷嘱托化为奋进动力,坚定抓苹果产业,着力完善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农旅融合,村子越建越美,日子越过越好。
走在南沟村千余亩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园内,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解决山地缺水及肥力问题,防雹网给果树穿上“防弹衣”,山地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治,果园绿肥豆菜轮茬增肥……小小一颗苹果,藏着农业现代化的密码。
“去年以来,我们应用新技术,通过老园挖改、新品种补植、高接换优等措施,带动全村果园优化升级。”安塞区高桥镇果树站技术人员庞涛说。
在示范园区的带动下,不少南沟村村民主动改造老果园。“新品种果树管理方便,产量高,不愁卖。今年,我打算更换10亩矮化新品种,看看效果。”果农姬红林说,如果收益可观,他计划把家里的70亩老果园逐步换新。
“南沟村村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大家发展苹果产业的信心更足、决心更大,就像务哺自家的孩子一样,精心精细地管理果园。”南沟村党支部书记张润生说,南沟苹果去年亩产值达到了1.2万元左右,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2万元,其中苹果收入能占到村民收入的50%左右,村集体收入达63万元。
今年4月份,洛川县黄章便民服务中心黄章村果农李志军趁着政府补贴将自己种植了30年的4亩老果园更新换代,新建成福布拉斯新品种的矮化密植园。“可别小看这些‘小个头’,打药、施肥、除草,便于机械化作业,产量质量双双提升。”李志军说。
“老果园要有新种法。给果树‘做减法’,矮化密植,事半功倍。”洛川县苹果生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王晓东说。
洛川县不断推进苹果种植技术革新,目前已累计建成17.6万亩矮化密植园,亩产预估能达到4000公斤左右,这些高产高效园的建设,为洛川苹果标准化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宝塔区结合实际情况,设立苹果产业发展的专业领导和技术指导机构,并在实践中致力于果树的栽培与技术创新,探索出了“3233”苹果矮化密植栽培全新模式。
2023年,黄龙县财政列支1200万元,扶持引导果农进行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在防雹网建设、节水灌溉、期货+保险、气象预测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得知南沟村通过筑水坝、搞滴灌和精细化管理,有效解决了用水和灌溉问题,称赞说,这就是农业现代化,南沟村找到了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
延安农民挑起了农业现代化这根“金扁担”,也挑来了幸福生活。
如今,延安通过推广黄土高原苹果无支架密植高效“3332”栽培模式,以及黄土高原苹果旱作节水栽培、“果畜沼”生态循环和绿色防控等技术,推动苹果产业走上了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红苹果已成致富果、幸福果
“去年5亩矮化密植果园,一共套了10万多袋子,1公斤11元,卖了20多万元。”6月6日,洛川塬上烈日炎炎,洛川县槐柏镇洼里村果农郑玉平夫妇及工人正忙得热火朝天,他们要赶在6月中旬结束苹果套袋。
“我家的矮化密植园去年亩产达到4000多公斤、产值4万多元。”郑玉平麻利地撑开果袋,笑着说:“我们现在套的不是袋,而是钱,一个袋子两块钱哩。”
同样是槐柏镇,孙家城苹果高质高效示范园内,1996年建园的150亩乔化果园,通过3轮间伐,果树由原来的每亩56株降至8株。
“果园亩均株数减少,树体打开,光照充足,机械化率提升到70%,产量提升了50%,亩产量达到3000公斤以上,亩均收入超过2.5万元。”洛川县副县长张军旗说,洛川县将逐步建成30万亩高质高效乔化园、20万亩矮化密植园,让老百姓实现丰产增收。
在宝塔区烟洞沟村,果农马文昌的果园因亩均4.7万元的收入,成了远近闻名的“亩均英雄”果园,邮政快递专线直接开到他家果园拉苹果。
马文昌家有72亩果园,靠微信朋友圈销售,苹果由过去的论斤卖变成了现在的论个卖。“一个苹果能卖15元。去年果园产量35万公斤,收入300多万元。”马文昌的欢笑里,洋溢着苹果的甜味,“以前等着客商上门收购,谁能想到,农民家里能有快递专线,在果园里就把苹果卖了。”
随着延安苹果八上太空,为中国航天员提供鲜食苹果保障,“延安苹果 飞天苹果”已成为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习近平总书记说,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作为洛川县槐柏镇度古村洼里组矮化密植园“飞天苹果生产基地”的技术总监路红珍,今年又带领果农新建了200多亩矮化密植示范园。“依托苹果产业发展,群众都致富了,发展的信心也更足了。”路红珍说。
果旅融合是果农捧上的又一个“金饭碗”。
在南沟,自行车高空炫技、高空走钢丝……每到节假日,精彩的游玩项目就“上新”。
“游客太多了,那几天车从山顶上的停车场沿着公路一直排到山脚下。”南沟村党支部书记张润生边说边指向远处的村道,“景区‘火’了,村民的日子更‘旺’了。”
现在的南沟村,农文旅融合搞得红红火火。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劳动研学已成为拉动南沟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
走在“中国苹果第一村”洛川县永乡镇阿寺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道路两旁一眼望不到边的千亩苹果园,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散发着勃勃生机。
“推进果旅融合,我们开办农家乐10家,民宿5家,实现‘果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让村民吃上了旅游饭。”阿寺村党支部书记李保银说。
目前,延安苹果栽植面积331.7万亩、年产量432万吨,产量和面积均占陕西的三分之一、全国的九分之一。在延安200多万人口中,有100多万人从事苹果产业相关工作,80万农民从中获益,苹果收入占到农民经营性收入的61%。
打造果业高质量发展“延安模式”
在南沟村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称赞:这就是农业现代化,你们找到了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总书记说,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
深深的爱,温暖磅礴;殷殷肯定,激励奋进。
按照部省安排部署,延安制定出台《建设全国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聚焦推进果业现代化,明确实施品种培优、品质提升、产后处理、产业融合、品牌提升“五大工程”,构建市场营销、果业经营、人才队伍、防灾减灾“四大体系”,搭建科技研发、检验检测、会展交流“三大平台”,整市推进建设延安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2023年,全市苹果产量达到464.4万吨,是历年来最高的一年。”市果业中心副主任王建锋说,这一年,在全市13个县(市、区)打造了40多条先行区示范带,建成苹果旱作节水示范基地150.9万亩,开展老园改造16.97万亩,创建高质高效园、美丽果园85个,推广“3332”模式13.6万亩,让延安老百姓在家门口就看到全国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模式和样板。
近日,在洛川延刚经贸果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主播田龙飞正在直播。他说:“一天的直播销售额基本在三四十万元,2022年‘双十一’当天销售额超过了百万元。”
“我们的苹果论个卖,还卖得好,是因为品质有保障。”公司负责人郝延刚说,他们新引进的智能选果线对每一颗苹果都有一套“CT照”,清晰呈现苹果颜色、大小、糖度、有无霉心、瑕疵等多项指标,确保每一颗卖出去的苹果都是高品质苹果。“我们通过线上线下上万家门店,把苹果远销到迪拜等国家。”郝延刚说,公司年收鲜苹果约1亿斤,销售额达4.5亿元至5亿元。
5月29日,洛川青怡庄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17吨洛川苹果搭载着一辆冷链物流货车发往泰国,开启跨国之旅。
“这柜货的总量是17吨,从去年11月份到现在,我们向泰国一共发了6柜,总量是105吨。”洛川青怡公司加工厂厂长李永星说,这已经是青怡今年第9次发往国际市场,其中包括泰国、越南、加拿大,今年共出口150吨。
延安苹果不仅香飘国内外,更因为八上太空成为世界焦点。在第八届中国果业品牌大会上,“延安苹果”以82.99亿元品牌价值位列全国苹果类第二,品牌宣传力居全国第一,入选“消费者喜爱的果品区域品牌”。“洛川苹果”品牌价值也提升至829.16亿元,位居全国水果类第一。
“种质资源是大自然的遗传密码,是培育新品种的希望。”市果业研究发展中心主任陈新宝说,国家延安苹果种质资源圃已经搜集引进保存苹果种质资源4000多份,创新培育出苹果新优品种秦脆、秦玉、秦霞等10个,全面启动吴起楸子种质资源保护利用项目,为苹果苗木繁育和新优品种推广奠定坚实基础。
延安立足延链补链促推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166万吨贮藏保鲜能力、163条智能选果线、每小时420吨的分级选果能力,让延安苹果产后处理能力显著提升。
在精深加工上求创新,新签约苹果产业链项目32个,累计到位资金17.65亿元。开发苹果起泡酒新产品,新增加工转化鲜果能力5万吨,累计达到61.4万吨。配套产业延伸链条,培育果袋生产、包装材料、防雹网加工等关联企业148家,发展果树认养、生产托管、乡村旅游等,带动产业链产值突破440亿元。
从种质资源到苹果生产,从市场销售到品牌建设,从产业链融合到百姓增收致富,全市苹果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都显著提升,延安建设全国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蹄疾步稳。苹果成为延安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持续效益最好、对农民增收贡献最大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金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