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樊小帅 通讯员 冯妮娜
28年来,他一直奋战在苹果种植技术的开发与推广一线,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延安·洛川苹果”紧密结合在一起,致力于实现“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的梦想。
28年来,他围绕“苹果”这一主题,奔波在果园的田间地头、村里的会议室,先后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1800余场。
28年来,他投身科研,磨出了一手老茧,和果农打成一片,为果农谋“钱途”,赢得了一片民心。
…………
他就是洛川县苹果生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屈军涛。1996年,怀着对家乡和黄土地的满腔热情,刚从西北农业大学(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果树专业毕业的屈军涛没有像大多数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而是主动回到家乡,扎根基层。
“陕北这个地方适合栽植苹果,我要用自己的所学所知为老百姓服务。”年轻的屈军涛定下了这样的志向。
洛川县是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苹果最佳优生区的核心区,最适合种植苹果。洛川县七成以上耕地是苹果地,九成以上农民是果农。这么大的苹果家业,技术服务丝毫马虎不得。
上世纪90年代,洛川县的苹果已经有一定规模了,当地老百姓的发展意愿也比较高。但由于技术跟不上,种植了七八年的果园优果率还非常低,果农一年的纯收入不到1000元。
始于群众需求,终于群众满意。1997年至2000年,屈军涛先后积极参与或组织引进试栽嘎拉系、富士系等国内外名优品种30多个,建成苹果种质资源圃、品种示范园30亩,储备适宜洛川本土栽植的苹果新品种16个。此外,他参与引进的红富士幼树刻、剥、拉技术,探索总结出适合渭北旱塬红富士的管理配套技术等,使全县红富士幼园挂果期提前了2至4年,平均亩产量从750公斤提高到1500公斤以上。同时,他采集全县380个苹果园的土样进行化验,系统提出了提高果园土壤有机质及旱地果园土、肥、水管理的技术对策,并连续5年纳入产业开发实施方案加以推进。
2002年,屈军涛调任土基镇果站站长。当时这里连续5年遭受重度冰雹灾害,干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果农只得外出打工,果园濒临荒芜。
屈军涛向大家承诺:“果园有任何困难都可以来找我,你们的苹果种不好,我屈军涛就不走!”
为了这句承诺,屈军涛想了许多办法:他将自己的电话公布为“热线电话”,推行工作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理制、示范包抓制、岗位目标责任制等管理措施,筹集3万元在土基镇创办了全县基层果站的第一个苹果科技服务部,与果农同吃同住同劳动,使得他推广的新技术迅速落地应用。
“那时候,他天天到果园给我们讲技术,帮忙修剪树枝,带我们参观其他地区的苹果示范园,和大伙一起动手修建沼气池。大家都觉得,有这么好的专家,果子长不好才怪哩。”土基镇马村果农孟世芳感慨地说。
2023年,屈军涛想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出的苹果新品种“秦脆”推广给果农。因为洛川果农崔卫东把一颗“秦脆”苹果卖到了20元,仅5亩地收入就高达18万元。
虽然数字很耀眼,但推广起来却没有那么干脆。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深知农民的不容易。所以不是绝对有把握的事情,农民不肯轻易投入。
第二天,他便带领着3个果农去基地参观。在客观事实和可观效益面前,果农接受了新品种。在屈军涛的指导建议下,果农潘晓平更新品种,培育大苗建园,缩短了苹果待产周期,第一次培育的苹果树苗卖了70多万元;果农杜民子栽植30亩矮化密植果树,亩产达4000公斤;他还在李育宏的果园里设了党员示范岗,挖改了10亩老果园进行矮化密植,不仅投资小,管理也简单,减轻了不少劳力……
在果农眼里,屈军涛是“最接地气的苹果专家”。
除了不断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外,屈军涛还通过微信群、抖音、快手等传播渠道教授果农种植技术,激发他们的内驱力,带领他们开辟新天地。
“远看像个要饭的,近看像个卖炭的,一问是技术服务站的,这就是我们的工作,不断地培训、推广、示范、修剪。”屈军涛用老百姓的话语形容着自己的工作。
工作多年来,他参与引进国内外苹果品种30多个,建成苹果种质资源圃的种植示范园30亩,参与或主持了20多个国家和省级项目,组织实验课题50多项,他本人也先后荣获陕西最美科技工作者、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等荣誉称号。
“当我年龄大了,回忆起自己培养了一些技术骨干,给果农指导了一些技术,解决了一些问题,大家的收入高了,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就很满意了。”屈军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