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杂粮加工车间正在包装产品 ● 市乡村振兴局工作人员在基层调研 ●政策宣传入户到人 通讯员张亚宁
盛夏的子长,长势喜人的庄稼地里凝聚着丰收的希望;乡村振兴路上激扬着振兴的号角。走进红都子长大地,农村面貌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处是乡村振兴带来的欣欣向荣景象,一幅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近年来,子长市坚持把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作为政治使命,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核心任务,锚定“四聚焦四强化”,持续推动脱贫群众收入稳步增长,确保脱贫基础更加牢固。2023年脱贫人口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15091元,较上年增长22.8%;移民搬迁人口家庭人均纯收入达15553元,较上年增长23.1%。
聚焦“底线任务”,强化监测帮扶促增收
“村上最近没有一户因病因学返贫,有一户说身体不舒服去县城检查了,等结果出来才能决定。”南沟岔镇宋家坪村党支部书记薛侯平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召开的周例会上说道。
子长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是宋家坪村的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组织召开周例会已成每周一的“必修课”。对上一周摸底统计的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对符合条件的及时上报镇政府。
今年,子长市坚持把风险排查作为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工作的关键环节,严格按照“八个一遍”风险隐患排查工作,持续深化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四化机制”,探索推广“户分四类”精准防控有效做法,按照“四色管理”促增收工作要求,根据省定监测标准并结合家庭成员劳动力状况等因素,将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划分为四个区间。
子长市乡村振兴局干部徐艳霞说:“我们根据各镇(街道)初步摸排调查,通过开展‘红色周排查、橙色月排查、黄色季排查、绿色半年集中排查’,因人因事,针对性落实帮扶措施,促进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守住了返贫致贫底线。”
同时,把坚持政策宣传作为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工作的第一要务,通过多种渠道宣传相关政策、认定标准、具体程序、享受政策等,打通政策宣传最后一公里,真正让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
子长市乡村振兴局督察专员郭亚进说:“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决策部署,进一步丰富‘立体化排查核实、网格化监测预警、长效化帮扶救助、全程化评估退出’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四化机制’,多渠道宣传、多层面排查、多手段监测、多制度保障,做到早字当头‘防’、户分四类‘管’,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截至目前,子长市累计纳入监测对象462户1230人,落实产业帮扶169户,就业帮扶203户,金融帮扶21户,公益性岗位44人,教育帮扶49户,综合性保障360户,“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社会帮扶等措施做到了全覆盖,监测对象户均享受帮扶措施至少5项以上,累计风险消除178户485人。
聚焦“产业优势”,强化政策扶持促增收
杨家园则镇蜜蜂峪村郭王宁的养殖场,牛棚里膘肥体健的肉牛正在撒欢儿,郭王宁和工人正忙着梳理毛发、收拾场内的杂物。
2021年,郭王宁回到家乡办起了肉牛养殖场,一次性购买了30头肉牛。靠着踏实肯干和善于学习,在养牛的第一年,就有了20多万元的收入。2023年7月,郭王宁扩建了养殖场,把自家的所有牛集中饲养,数量也增加到了50头,成为远近有名的养殖大户。
“在子长市农业部门的政策鼓励下,养殖户引进海福特、安格斯、和牛等新优品种,政府会给予每头牛3000元的补贴。”郭王宁说,“这样给我减轻了经济负担,也增加了我的养殖信心。”
产业要发展,扶持得先行。子长市紧盯苹果、畜牧、设施农业、小杂粮产业链条延伸,深入实施“5+X”产业工程(即山地苹果、畜牧业、棚栽业、薯类、蚕桑、中药材、小杂粮等),制定出台《子长市促进脱贫群众增收十二条奖补措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实施意见》,优先支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项目。
徐艳霞说:“各类奖补政策都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征求广大群众意见建议,结合子长实际情况制定的。奖补政策的出台,对促进农业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确保贫困农户持续稳定增收都有很大的帮助。”
落实各级财政衔接资金60%以上用于产业和脱贫户小额贷款、互助资金、政策性农业保险等扶持政策,2023年累计投入产业补贴、村集体经济、产业配套设施、小额贷款贴息等扶持资金10184万元,实施产业项目99个;落实到户产业奖补2908户615.4万元(其中发展庭院经济试点村16个),新增小额信贷899笔2108.95万元、互助资金1575户2871.2万元,政策性农业保险理赔2943笔880.15万元。子长黄米产业脱贫减贫案例《“小杂粮”变身群众增收致富“大产业”》荣获“第四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
郭亚进说:“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扶持和带动贫困农户发展产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推动子长市山地苹果、设施种养、蚕桑、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扩量提质增效。”
聚焦“三库联动”,强化稳岗就业促增收
“这次培训受益很大,我身体不好,外出打工干不了重活,以后回去把学到的编织技术巩固好,做出更多工艺品。”参加了子长市再就业人员培训班的胡小北深有感触地说,“我学会了的话,等于我就业了,家里也有了收入。”
近年来,子长市建立就业需求、技能培训、实际就业“三库联动”,综合运用转移就业、公益岗位安置、技能培训等措施,不断优化完善就业一次性交通补贴、一次性求职补贴、职业介绍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社区工厂补贴、就业帮扶基地补贴、公益性岗位安置等促进就业帮扶政策,确保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脱贫户和监测对象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
子长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高小军说:“我们累计开发各类公益性岗位1971个,创建社区工厂8个、就业帮扶基地7个、帮扶车间15个,带动脱贫人口就业291人。”
成立于2016年的子长市阳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以“一园四区”为核心进行规划建设,采用以“公司+村集体经济+农户”的产业发展方式,构建生态、循环、经济的农业产业体系。2022年被入库为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申请受理7项专利技术。现已是延安市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延安市星创天地示范基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产学研示范基地、延安市美丽果园、子长市就业扶贫基地、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投资建设的农民大课堂,成为周边群众学习的“大舞台”,特别是推出高效、便捷、实用、精准的为农服务模式,辐射了4镇2个便民服务中心的果农大户,累计举办理论培训3次,实践培训2次。
“今后,我们公司致力于园区成为集现代农业展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应用推广,农业科普技术培训,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子长特色农业的窗口。”子长市阳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忠国说道。
同时,子长市综合运用返乡创业孵化基地、返乡农民工创业园、青年创业基地等有效载体,返乡创业人员达到128人。积极实施以工代赈项目6个,吸纳241名脱贫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2023年脱贫人口外出务工达到9446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9412人的100.36%)。落实脱贫人口交通补贴2946人92.46万元,兑付雨露计划1679人次251.85万元。
“大力推进稳岗就业行动,确保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就业形势整体稳定。”高小军说,“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利用好培训基地、创业园等有效载体,打好技能培训攻坚战,培育更多的产业工人、创业者、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更多的‘土专家’‘田秀才’,让更多的群众搭上技能培训的致富快车。”
聚焦“利益联结”,强化主体带动促增收
凌晨四点,位于安定镇廖公桥村的蔬菜分拣中心,工人们正忙着洗菜、切菜、包装……整个车间繁忙而有序。
廖公桥村作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廖公桥村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基础上,还研究制定了《乡村振兴建设规划》。同时,启动蔬菜分拣加工配送车间和“共享农场”项目,解决蔬菜产业链短、附加值不高、菜农销售难问题,助推产业提质增效。目前,廖公桥村与子长安定镇菜篮子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合同,2022年9月至2025年9月,以每年7.5万元的承包费承包给菜篮子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村上负责监督管理。
“蔬菜包装车间的建立,解决了村民卖菜难的问题,延伸了全镇露地蔬菜产业链条,同时解决了廖公桥村的12个就业岗位。”安定镇镇长石志宏介绍,“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廖公桥村的实际情况,壮大村集体经济,不断拓宽群众蔬菜销售渠道,让村企合作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廖公桥村蔬菜分拣加工包装车间总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涵盖蔬菜分级、清洗、修整(去皮)切分、消毒、包装等,车间包含配电室、更衣室、卫生间、消毒室、化验室、原材料仓库、精品菜包装车间、净菜加工车间、包装车间和保鲜冷库等。
廖公桥村的蔬菜分拣中心这种村集体企业,是子长近年来扶持壮大村集体企业的一个缩影。
这些年,子长市把产业发展作为治本之策,充分发挥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代耕代种、代管代收、统防统治、物流冷藏、加工销售等社会化服务,真正把农户镶嵌在全产业链上。落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农带农奖补资金78个436.1万元,带动脱贫群众1363户,实现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同时,积极推广土地盘活、资产增值、产业引领、服务增收、联合合作等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