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23日
以文艺精品的名义
——延安首部音乐舞蹈史诗《延安》新版诞生记
  记者叶四青 李星棋
  5月27日晚,延安首部音乐舞蹈史诗《延安》在延安大剧院首次公演,173位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师生倾情出演,为群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
  音乐舞蹈史诗《延安》是一部揭示延安精神的内涵及时代价值的舞台艺术作品。该剧以重大事件为背景,以鲁艺文艺青年、革命军人的代表性人物之间发生的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贯穿全剧,以音乐、舞蹈、旁白、音画相融合的艺术表达方式,将历史的宏大叙事与舞台形象的细节展示有机融合,生动地展现了那段峥嵘岁月。
  悠扬动人的歌声、跌宕起伏的故事,让观众沉浸其中,仿佛穿越时空,亲历“延安十三年”的历史风云,深刻体会那段烽火岁月中的国家大义与人间温情,于感动中重温和领悟历史,于震撼中获得启示。
  { 舞台再现英雄
  1935年10月,一支7000余人的工农红军队伍到达陕北、结束长征。从那时起,以延安为核心的陕甘宁地区,深刻影响了一个古老国家的未来命运。
  十三年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低谷走向高峰,最终扭转了中国的乾坤。
  这段艰苦卓绝的岁月,凝聚了激动人心的伟大创造,书写了荡气回肠的动人故事,留下了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
  昏暗的灯光中,舒缓温柔的音乐响起,一束明亮的追光灯照在舞动着红绸的青年身上。角落里,一群大学生围坐在一起,不知道在商讨些什么,他们时而与舞动着红绸的青年对望,时而与之共舞。那飘舞的红绸仿佛涌动的红色血脉,生生不息!
  在舞蹈《想延安》中,这部长达80分钟的音乐舞蹈史诗《延安》缓缓拉开帷幕。水幕般梦幻的蓝色裙摆旋转着,将观众引入雄浑浩瀚的陕北高原,老人与小女孩的羁绊呈现出了跨越岁月的几代人对于庄严雄伟的革命圣地延安的魂牵梦萦。而此刻,一群青春活力的大学生正怀着赤忱之心奔向这红色摇篮、革命圣地,爱国女青年华芳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舞蹈剧中,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学生思甜,因为一次演出机会,了解追忆革命先辈华芳的一生。观众们跟随思甜的视角,带着敬意穿越历史,梦回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看中央红军历经千辛万苦顺利会师,看大批进步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怀揣抗日救国理想,千里迢迢奔赴延安,一幕幕舞蹈演绎重新将观众带回那段峥嵘的历史岁月,演员们一开场就以细腻坚韧的表演打动了观众。
  “百折不挠斩荆棘,长征两万五千里,延安吴起大会师,引吭高歌颂传奇”
  “秀沿河岸瓦窑堡,谢子长,赤旗举。直罗征战,奠基延安路,东征西征扬神威”
  …………
  悲壮的音乐响起,嘶吼声响彻剧场,革命战士的鲜血染红了黄河水。爱人重逢,亲人蒙难,艰难岁月,华芳重振旗鼓,进入鲁艺教学。奔赴延安的爱国青年,满怀一腔热血,坚定革命信仰。演员们以饱满的艺术表现力,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在延安,大生产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演员们用精彩绝伦的表演呈现出军民一家亲、欣欣向荣的老区景象,演出在欢快的歌声中迎来高潮。
  抗战胜利后,国共内战爆发,解放军被迫转战陕北。急促的音乐、激烈的战斗,革命终于取得最终的胜利。爱人牺牲,学校迁离,华芳带着遗憾离开延安,而她的心却永远留在了这片黄土地上。舞台上回忆再现,牵引着观众的情绪,带领观众穿越时间的长河。若干年后,华芳早已与世长辞,她的儿子田红延将她的骨灰带回延安,华芳终于和丈夫、兄长同眠在延安。
  尾声部分,思甜与华芳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她真正和革命先辈华芳浑然一体。将苦难化为力量,将希望化为信仰,延安精神跨越时空,历经风雨兼程仍旧生生不息,在薪火相传中得以延续永存。
  剧情在深情的对唱中再次推向高潮,全场观众都为之振奋、感动。
  “这种精神和毅力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希望延安可以多出这样的文艺精品力作,让更多人在享受文化盛宴的同时,汲取精神营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观众张雅琳说。
   { 佳作致敬时代
  鲁艺,新中国文艺发展史上最光辉灿烂的名字!
  86年前,在抗战救亡的时代大背景下,鲁迅艺术学院应运而生,成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文艺人才,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等众多经典文艺作品,汇聚起四万万中国人众志成城的精神力量,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从鲁艺出发,从延安出发。作为新时代延安精神的传播中心,延安大学的新鲁艺人也在思考,如何用艺术的力量继承延安文艺火种,让延安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恰逢2020年11月,延安大学“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创作一部红色舞台剧。为此,鲁迅艺术学院多次组织会议商讨,最终确定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十三年的光辉历史为题材,创作音乐舞蹈史诗《延安》。
  音乐舞蹈史诗《延安》编剧曾鹿平、王延雄;作曲、编曲宁小兵、张晓峰、刘乐;总导演田大成,执行导演李延俊、曹军民、刘超,艺术指导张悦,所有演职人员均为鲁迅艺术学院师生。
  在1个多月的时间里,鲁迅艺术学院师生发扬鲁艺精神,克服各种困难完成排练,并于同年12月26日在学校大礼堂演出。此后,该剧经过4次改编,5次校内演出日趋完善,并获批2023年度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扶持项目。
  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2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10周年和《黄河大合唱》首演85周年,今年,延安大学再次对音乐舞蹈史诗《延安》进行全面提升打造,并加强主创团队,特邀蒋演、宁波、高雄、李泳良等省内外优秀中青年艺术家加盟。
  新版音乐舞蹈史诗《延安》于今年1月中旬开始撰写剧本、导演创作、排练等,到5月27日首次公演,仅用了不到5个月时间。尽管时间短,但该剧在党史表现、故事表达、音乐创作中都有很多创新之处。
  在故事情节上,突出了延安十三年重大事件的轨迹,如长征、会师、热血青年奔赴延安、党办教育、河防保卫战、空袭延安、大生产运动等,以宏大、惨烈、震撼的音乐和表演,达到线条清晰、视觉冲击力强的效果,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在人物刻画上,以鲁艺文艺青年、革命军人的代表性人物之间发生的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贯穿全剧,用华芳、田牧等5位主要角色人物的塑造和细腻表演,为延安十三年的党史增加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戏剧效果。
  在音乐创作上,为表现延安十三年历史的宏大、庄严和英雄性,选用管弦乐为主体。同时借鉴西方经典歌剧的创作手法,如主题音乐在剧中的再现等,使其既有音乐舞蹈史诗的多彩性,又有歌剧、音乐剧的统一性。
  采访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延安》总导演田大成时,他介绍《延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延安十三年为题材的音乐舞蹈史诗作品。编排过程中,导演宁波将喜剧、合唱、舞蹈、情景剧等各类艺术形式不断进行融合,采用当代全新的诉说方式去表现历史,力求拉近观众与历史人物、与作品、与延安十三年波澜壮阔历史的距离。
  同时,为更好诠释角色,几名主角均由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老师担任,其余演员均由2020级-2023级鲁迅艺术学院学生担任。
  “这是一次提高我们艺术实践能力的难得机会,每个人都非常珍惜。”剧中,学生李晓丽先后扮演了女大学生、带镰刀的民众,还与同学们一起完成了舞蹈表演。她表示,通过参演音乐舞蹈史诗《延安》,自己从“心”认识了在爷爷奶奶口中那生活艰苦却文艺繁荣的延安,也切实体会到延安这片红色土地的神圣,感受到延安精神的强大魅力。
  可以说,这部文艺作品就是延安精神的时代赞歌。
   { 走向更远未来
  如何平衡传承与创新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借助艺术形式让音乐舞蹈史诗《延安》走得更远?首演成功后,这些话题引发诸多专家学者关注。
  “音乐舞蹈史诗《延安》的成功首演,是延安大学在多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艺术专业优势的结果,是延安大学在探索人才培养、艺术实践、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融合路径上的创新与实践。”在国家大剧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张尧看来,新时代如何讲好延安故事是所有延安人的历史责任,也是这部剧所要阐述的题中之义。而要想让音乐舞蹈史诗《延安》走出陕西,走向更大的舞台,所有主创人员与演职人员必须坚持“文艺为人民”的初心,在编剧结构、舞台呈现、主题立意、故事表达、人物刻画等方面不断思考改进,打磨作品,力争打造出经得起历史考验、有时代价值的艺术精品,用艺术的力量,继承延安文艺火种,让延安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在艺术创作中,传承与创新同样重要,同时艺术形式的选择也是关键。
  柯扬是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他认为,音乐舞蹈史诗《延安》融入了延安十三年的光辉历史,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尝试。从戏剧、舞蹈、音乐、旁白等多元化的艺术表达,到大的历史背景和小的人物故事线索,再到原创音乐和符号性音乐的融合,无不体现出主创团队的精心构思。我们可以尝试强化剧中苦难与奋斗内容,用鲜活的艺术形象打动观众,更能做到以情动人。
  对此,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乐派研究院院长刘嵘则别有一番见解。她表示,从创作理念的角度出发,新版的音乐舞蹈史诗《延安》将个体的故事框架融入宏大的历史叙事,音乐的交响性与戏剧性的加强使得作品更加立体生动。同时最大的变化就是青春感的体现,这与我们主创人员的特质有很大的联系。而如何将重大历史题材的艺术创作呈现好,需要更多研究人员参与艺术评论的后续跟进。我们期待音乐舞蹈史诗《延安》能够加入更多地域性的音乐元素,成为新时代延安的文艺名片。
  首演结束后,到场嘉宾也纷纷走向舞台中央,与主创团队和演职人员亲切交流,并给予了极大肯定,年轻的创作者与表演师生深受感动、备受鼓舞。他们表示,要将老一辈鲁艺人的精神和品格传承下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上,与人民同行,为人民服务,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艺作品。
  忆往昔峥嵘岁月,展未来任重道远。震撼的表演虽已经落下帷幕,但历史的故事还在延续,延安精神仍在传承。这片红色土地上的儿女们,将坚持用舞蹈致敬先辈,用音乐缅怀历史。
  愿艺术与红色之光永照这片圣地,让延安精神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