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双鞋是我女儿买的,我很喜欢,现在鞋跟坏了,拿来修修还能继续穿,对我们老年人来说既省钱又方便。”6月18日,正在吴起县长征街工商巷子修补皮鞋的市民朱正玲说道。
对于群众来说,“小修小补”的存在不仅是生活上的便利,更是一种情感上的抚慰。生活中,碰到鞋子开胶、包包拉链坏了、衣服破损等情况,附近的“小修小补”便帮上了大忙。
“小修小补”看似不起眼,实则一头连着老百姓的刚需,一头牵着手艺人的生计,不可或缺。
朱正玲坐在小马扎上,脱下一只鞋子,给修鞋师傅指了指鞋跟处,修鞋师傅笑着点头回应,熟练地开始修鞋。
朱正玲说:“修鞋师傅虽然是聋哑人,但是手艺好,价格公道,我经常坐公交车来他这里修补。我记得之前他的位置不固定,急需的时候,一时半会儿找不到,这几年好了,他固定在这个巷子口,以后修东西方便多了。”
一会儿的工夫,修鞋师傅已经接待了好几个顾客,有修伞的、鞋子开胶粘鞋的、修手提包拉链的……“小修小补”是百姓的需求,从事“小修小补”也是一种就业选择。近年来,吴起县城市管理执法局及城市社区服务中心等相关部门积极发挥作用,让“小修小补”井然有序回归,既便利市民,又可以助力就业。
“在我看来,把‘小修小补’安置到固定的摊位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老百姓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及时找到,对这些手艺人来说,有了固定的场所,意味着收入也能更加稳定,对城市来说,既不影响交通出行又不影响城市风貌。”吴起县城市管理执法大队干部宗建宁说。
长征街金海池市场裁缝店老板马亚静一边扯线一边说:“以前来店里的基本都是中老年人,衣服破损一点来修补一下,裤子太长来裁个裤边,现在不一样了,年轻人来的也很多。”正说着,店里来了一个姑娘,提着袋子进门说道:“衣服有点不贴身,过来修改一下。去年买的衣服很喜欢,但是穿着不合身,就放在家里闲置了,前两天收拾衣服又看到了。款式样子还是很新颖,问了邻居知道这有裁缝店就想着来试试。”市民李雨晴笑着说道。
“用绿线把这个给我缝起来。”市民张俊成左手提着袋子、右手拿着绿布,还没进门,就朗声说道。看到有记者在,张俊成笑着说:“还好这个裁缝店一直在这,需要缝补个啥还有地方去,像我这种老年人连根针都捏不住,把人难住了。”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修小补”,承载着老百姓的生活,守护着城市的烟火气,实现了就业“大民生”。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吴起县积极整合资源,提高服务效率,为从事裁缝、修鞋、配钥匙等行业的手艺人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让百姓生活更富烟火气、更有生活味,进一步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