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太行,民族脊梁。抗战时期,太行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创立的重要抗日根据地之一。太行根据地的文艺工作与革命战争状况紧密结合,与人民群众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到了团结抗战、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革命歌曲是根据地抗战文艺工作中的壮丽篇章,具有革命性、人民性等特征,为当时及后世留下了诸多宝贵作品和精神财富。革命歌曲一方面内容上想象丰富、情感细腻、叙事生动,另一方面形式上音调自然、体裁简单、词句通俗,深切符合了人民群众的喜好。革命歌曲是人民群众文艺娱乐和自我教育的重要工具,其发展不仅破除了封建落后的迷信观念,解放了民众思想,更是提高了民众政治觉悟,鼓舞了军民斗志,为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后备力量。
时代使命:太行根据地歌曲叙事的主题内容
革命歌曲的创作主体主要有从国统区或延安来的文艺工作者、本地文艺干部及广大民众。人民群众丰厚的生活经验和民间文学知识与文艺工作者的专业艺术素养相结合,诞生了一批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作家文学与民间文艺齐头并进,共同谱写了太行山革命歌曲的主旋律。革命歌曲多由民歌、地方戏改编而来,以旧调填新词,反映群众,教育群众,为抗战服务。歌曲中既有对生产支前、减租减息、拥军优属、妇女解放、民主建设等的歌颂,也有对日本侵略者残暴行径的揭露,还有对旧社会、旧风俗、旧观念的反对抨击,是教育群众、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的最有力的武器和最广泛的形式。太行山剧团、太行鲁艺的实验剧团、抗大文工团、县剧团、农村剧团等艺术团体,踏遍了太行区的群山万壑,将革命歌曲传播到了街巷阡陌。太行山剧团团歌中写道:“像火箭飞过太行山,像骏马驰骋在漳河岸,坚毅勇敢,挥动艺术的刀剑,我们的名字叫太行山!”
实践方略:太行根据地歌曲叙事的革命性
抗日救亡的歌曲作为时代的号角和战歌,激励鼓舞着民众自觉投身到革命洪流中战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既是战斗队,又是宣传队,还是一支歌咏队。歌曲由部队传唱到地方,响遍了太行山,飞扬在乡野间,唤醒着人民,鼓舞着人民,武装着人民。太行山的军民高唱着:“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叫它在哪里灭亡!”慷慨激昂、气壮山河的革命歌曲将战胜敌人的勇气与决心传唱。“向前走,别退后,生死已到最后关头!”“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歌曲旋律澎湃激昂,充满力量,唱出了时局的紧迫和人民英勇反抗的大无畏精神。“爷爷赶驴驮子弹,哥哥扛枪上前线。我和妹妹去放哨,妈妈当上通讯员。不管鬼子怎样凶,一定叫他早完蛋。”《全家人一起打鬼子》号召“小家”保卫“大家”,充分展现了人民不屈不挠、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歌曲既是鼓舞人民斗志的号角,催征的战鼓,又是插入敌人心脏的利剑,充满火力的文艺武器。革命歌曲激发了根据地民众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热情,坚定了军民抗战必胜的理想信念,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生命力和战斗力。
立场导向:太行根据地歌曲叙事的人民性
1942年5月,毛泽东所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文艺工作指明了方向,指出文艺工作要为人民大众服务,向工农兵普及,从工农兵提高。太行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积极响应号召,到群众中去,和老乡交朋友,记录群众的语言,积累生活素材。通过深入观察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文艺工作者创作了许多历久弥新、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春风吹来百花香,春雨过后好开荒,前方后方要粮食,老哥呀咱们要把春耕忙”“提倡养鸡呦又养猪,河山道旁都栽树,养蚕纺花带织布,日用物品定能丰富”等歌曲勾画出民众进行大生产开春荒和发展副业的场景;“诸位兄弟和姐妹,买卖婚姻要反对,拥护政府新法令,谁破坏咱就要反对谁”“青年男女记在心,终身大事要认真。婚姻需要自作主,绝不受别人来支配”等歌曲呼吁着婚姻自由和妇女解放。因为采用了旧调填新词的形式,革命歌曲的传唱度非常高,开会一唱,小报一登,大家就传开了。各地开会之前大家往往呼喊口号进行赛歌,“该谁唱?××唱!该谁唱?××唱!”,看谁家唱得整齐好听,看谁家唱得歌多,拉唱的形式使革命歌曲更为普及,走向大众化。根据地民众的文化素养和政治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了充分满足。
植根于太行山的土壤,灌注着太行民众的家国情怀,革命歌曲在抗战文艺工作中彩笔生花。太行根据地的革命歌曲生成于抗战时期的文艺生态,充分展现了抗战文艺的革命性与人民性,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情感和民族品格。革命歌曲等文艺载体作为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充分发挥了革命动员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与影响力在歌曲的传唱中得到提升,“民主平等、团结抗日”的理念愈发深入人心。在烽火与硝烟的岁月中,在血与火的考验中,革命歌曲展现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战斗决心、团结奋进的坚强意志和报国为己任的理想追求,成为了激荡五湖四海的时代强音。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