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彦东(左)拉着旧地膜送到回收站 本报讯(记者 叶四青 通讯员 陈延鹏)“今年地里收的1700多公斤旧地膜,换了600多公斤新地膜,我们大棚种植户节省了成本,增加了收益。”近日,在子长市史家畔便民服务中心丹头村农膜回收站,骑着三轮车赶来送旧地膜的大棚种植户杨彦东高兴地说。
旧地膜换新地膜,不仅能让大棚种植户降成本、提收益,也能让村民们养成农田垃圾回收的好习惯。村上为什么敢回收这些垃圾呢?原来,在省生态环境厅和子长市农业农村局的支持下,丹头村持续完善农村固体废物收处设施,几年前建成运营全省首个农村危险废物集中回收点,建立了农业废弃物分类回收。几年来,村民养成了垃圾回收的好习惯,大家将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废旧农药瓶、废机油、地膜等有害垃圾送到这里换取相应积分,然后根据积分兑换米面油、毛巾、牙刷、洗衣粉等生产生活用品,有效治理了农村面源污染,改善了人居环境。
回收点和回收站的建立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丹头村从2019年开始危废兑换,2022年开始农膜回收,以前村道路两侧、农田里,农药瓶、废弃塑料膜随处可见,通过回收兑换措施,现在农民都能积极把药瓶、塑料膜捡回来兑换变废为宝。截至目前,共兑换出价值34万多元的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和价值3万元的农膜化肥等农用物资,村民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明显增强,人居环境得到了有效提升。
“丹头村通过垃圾回收积分兑换,让村民们能够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变废为宝,对于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有效激发了广大村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助推美丽乡村建设。”丹头村村委会副主任孙东龙说。
丹头村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不仅治理了面源污染,还按照“区域化、田园化、生态化、产业化”的思路,用真石漆修补屋面和院墙,搭建杂物归纳间规整院落,合理规划院落功能,创建生态院落示范户68户。走进村民康登亮家的院子,5孔窑洞窗明几净,院内地面全部硬化,院内种满了各种蔬菜,整个小院充满了生机。
“自从政府给我们改造了院落,翻修窑面、围墙、巷道,自来水入户,污水入地,整个环境都好了,住在自己家的院子空气新鲜,心情舒畅,我们特别满意。”康登亮高兴地说。
近年来,史家畔便民服务中心围绕农村改厕、污水治理、垃圾分类等领域,整治农村脏乱差,美化院落,推进乡村建设,打造了项目支撑、全域提升的丹头模式,探索了就地取材变废为宝的花岩坪模式,推广了“三清一改四治理”的一般村模式,区域内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