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劳动布工装 2000年后改良过的舒适的工装 新时代地面智能综采工装 通讯员李小艳
工装不仅具有劳动保护的功能,还被称为企业文化的“时装”,是企业形象的一个重要元素。34年间,黄陵矿业一号煤矿向前发展,职工拼搏奋斗,工装就好比“铠甲”,见证了矿工在奋斗征程中的披荆斩棘,也流传了好多温情的故事。
工作服见证成长奇迹
1989年9月,第一批矿区的建设者来到黄陵,从一片河滩地里艰难起家,栉风沐雨、披星戴月,从建设初期的征地、改河、四通一平到一号煤矿及选煤厂的相继建成落地。
曲志欣是陕煤集团黄陵矿业公司的首位全国劳动模范,也是第一批来矿区的职工。他到矿参加培训时,便领到第一套工作服。上世纪90年代,煤矿工人大多身穿号称中国“牛仔”的劳动布面料做的工装。由于井下温度、湿度变化大,作业劳动强度高,矿工服不仅要耐磨、耐脏、抗钩挂,更重要的是要确保矿工在风、冷、尘、黑、湿、钩、挂、绞等各种特殊作业条件下的安全和舒适。劳动布做成的工服坚实耐穿、吸湿透汗、抗静电,适合井下作业,颜色多是靛蓝色,胸前有个兜,矿工最珍贵的工作牌常常装在兜里。
曲志欣身材瘦高,那时的工作服并不是量身定制,不是很合身。效益好的时候一年发一套,遇到1998年金融危机、煤炭市场不景气、项目停缓建的困难时期,工服短缺,那时没通暖气,晚上把工服洗干净,火炉旁烘干,第二天才有的穿,破到补得不能再补的时候,打申请更换,两三年才发一套。衣服松松垮垮,衣袖宽大,胳膊肘处还有“原生补丁”,根本穿不到面儿上去。
“工作服发得少,那时没洗衣房,连续穿很多天才洗一次,油污一多,布料就跟包浆似的,穿在身上磨得皮肤生疼。”曲志欣回忆道,每次完工后,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是煤尘,好面子的年轻工人总是草草地把工作服塞进更衣柜,换上一套合身的衣装。
“外人看不起煤矿工人,叫我们‘煤黑子’,可我就很自信,我喜欢这身粗布工装,虽然单位没钱多发工装,但是不管效益好坏,却一直都很重视对职工的培训。”曲志欣说,他刚招来就被派到西安矿院学习,单位建设初期就向先进看齐,早期与美国英格索兰公司、德国福伊特公司合作,走出去、请进来学习采煤工艺。1994年,在黄陵矿区组织的劳动竞赛中,他取得单机月成巷1402.2米的好成绩,超过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的水平。
历经34年的发展,黄陵矿业一号煤矿智能化示范煤矿的“名片”响彻全国。2014年4月,时任一号煤矿综采三队队长的曲志欣,带领队伍在全国开创了薄煤层智能化开采的先河,实现了百万矿工地面采煤的梦想。煤炭工人的形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工人穿着矿上发的西装、打着领带,坐在地面采煤,“煤黑子”成了“煤亮子”,甭提有多神气了。
因为智能化方面的突出贡献,曲志欣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还成立了曲志欣劳模创新工作室,着力为矿上培养高技能人才。
作为矿区的职工代表,他不忘履行代表义务,不只操心安全生产,职工的衣食住行他都关心。“工装是一件事关职工冷暖的实事,煤矿工人不容易,一定要为他们创造好条件,一线职工都说好,那才是真的好。”
曲志欣亲身体验在特殊环境下爬、伸、屈等作业动作对工装的要求。他把意见反馈给矿工会,工会联系生产厂家,经过多次改版、打样,让职工反复试穿体验,从衣领、口袋、裤腰、裤腿多处进行了改进,阻燃级别、理化性能、接缝强力等指标都不同程度得到完善。最终设计出安全、舒适、更符合人体工学的井下工装。
如今的矿工服质感好了,款式好看了,颜色也丰富,有蓝色、红色、橘色,入井的装备又酷又实用。工装变化的背后,是企业对劳动保护的重视,是矿工的幸福指数。
工作服见证师徒情深
今年54岁的穆运喜,2003年来黄陵矿业前,在其他煤矿也干过,修电机、修开关、修移变都是一把好手。
煤矿有句老话:出炭不出炭,关键看机电。分配到一号煤矿综采三队后,穆运喜专注学好机电技术,修煤机更是他的看家本领。靠着过硬技能,他从普工成长为技术大拿,获得“煤炭行业技能大师”“首席员工”“黄矿工匠”多项殊荣。穆运喜生活简朴,平时舍不得穿新工作服,他只有在取得荣誉的光辉时刻,才会身着一身新工服拍照留念。
2009年开始,煤矿的工作服有了细致的划分,做工也较之前精细。这一时期井下工作环境较之前改善了许多,井下注重降尘,煤尘没有那么大,工作服的颜色不再一味讲究“耐脏”,有了靛蓝、蓝黑、天蓝多种蓝色系。矿区招收了不少青年职工,在传统设计基础上,配以亮眼的绿色或是蓝绿色拼色设计,更显年轻人的朝气蓬勃,胸前的企业标识更让人心中充满自信。
采掘一线的职工劳动强度大,干活费衣服,工作服仍以劳动布布料为主,抗磨损,胳膊肘处去掉了之前的“原生补丁”;二线职工的工作服以棉布料子为主。井下光线差,衣服上都制作了反光条,消除职工在弱光下的作业风险,安全多了一重保障。工装的分门别类让职工切身体会到企业的关心和用心。
这时工服一年发放一套,大可不必穿太旧的工服。可穆运喜少时家贫,他习惯了缝缝补补的日子。工作服旧了别的职工都会扔掉;而他的工服袖口、膝盖处起了毛边、褪了色,甚至有破洞,只要洞不是很大,他就请妻子缝补,照旧穿上。
性格温和的穆运喜对待工作服有些“简单粗暴”,原因是为了与工作服“相处”更长久。他说:“我常检修设备爱沾油污,工作服洗多了容易发旧,我就用电工刀刮油污,熬到每周休一天班的时候再送到矿区洗衣房清洗,既省衣服,又给洗衣房的矿嫂们省心。”穆运喜做事总是为别人考虑。
穆运喜为人忠厚、重情谊,工作上进、好钻研的工人都喜欢跟他打交道、学技术。他告诉每一位徒弟:“煤矿工人有技术才更有尊严。”这是工作多年的深切感悟。
徒弟刘科庆刚参加工作时,还没领到新工服。对自己抠搜的穆运喜拿出一套崭新的工作服送给徒弟,以求人办事的态度恳请徒弟收下:“我工作服有好几套能顶换,也不讲究,这套新的你拿走,就当替我腾衣柜。”
穆运喜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拿手绝活、看家本领全交给徒弟。刘科庆青出于蓝胜于蓝,当上了综采三队副队长,多少年来还是一口一个“师父”地叫着。师徒二人中秋、过年重要的日子还是会聚会叙旧。
近年来,工作服在外观改变的同时,发放量也增加了。刘科庆现在一年能领到3套入井穿的工作服,他觉得改良后的工服设计更合理:“两层拉链比原来单层扣子设计得更好,扣子在工作中容易掉落,袖口与裤腿都有扎紧的装置,反光条比原来的更宽、更显眼。”不论发放多少件再好看的工服,刘科庆说他怎么也不会忘记职业生涯中的第一套工服是师父送的,师父的好他常记心间。
随着职工队伍越来越年轻化,企业除了出于工作安全防护的考虑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员工形象的塑造。2006年开始,企业陆续为职工量体定制了雅戈尔、培罗蒙、开尔各种名牌西服、衬衫,外出逛街、会友,穿上倍有面子。冬天购买冲锋衣、羽绒服,作为不下井时穿的工装,职工在上下班路上,或者遇到一些极端天气,这些衣服也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
“我穿西服回陕南,村里人都羡慕,有的人就是冲着有名牌西服穿想来黄陵矿业上班。”综采一队职工严后水笑着说,因为工资高、福利待遇好,许多陕南贫困地区的农民来矿区工作,实现了人生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