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岭玉村新修建的涝池 ▲顺坡修建的引水渠 ▶ 施工人员对郭下村侵蚀沟进行护岸修筑 盛夏的宜川,山峦叠翠,绿意盎然。
绿色,已成为宜川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深厚底色。近年来,宜川县围绕“沟头不前进、沟道不下切、沟岸不扩张”这一目标,把“固沟保塬、生态修复”工程作为落实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任务、保障晋陕大峡谷生态保护修复的抓手之一全力推进,推动黄河流域宜川段生态治理,全力打造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
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生态保护和修复7054.6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20公顷。
固沟保塬,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5月23日傍晚时分,夕阳余晖映照下的壶口镇上侯村,犹如披上了一层薄薄的金纱,格外美丽。
吃过晚饭,76岁的村民崔峰山和老伴沿着水泥路,来到距家不足100米的新建涝池边散步。“现在心里很踏实,不再担心水把路面冲塌了。”崔峰山高兴地说。
曾经,位于黄河沿岸黄土塬上的上侯村,由于长期受塬面径流洪水不断冲刷,沟头沟岸滑坡、坍塌频繁,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已经威胁到村民生命财产安全。
“以前门口这段村道路面地势低,一遇上暴雨,积水非常严重,靠沟一边经常发生塌方,住在这里的我们很担心。”崔峰山说,这是村民今年之前一直面临着的一道难题。
“我们经过勘查后,将上侯村列入固沟保塬项目的治理范围,对其进行抢救性治理。”宜川县治沟造地办主任冯旭柏介绍,2022年10月,上侯村固沟保塬项目开工,建设内容包括设置小型蓄排工程,修建涝池、渗水池、排水管道、消力池,实施沟头回填、土地整理、混凝土硬化等,“工程建成以后,可有效治理塬面,减缓沟头扩张。”
“现在这里的塌沟不见了,治理好的沟道旁新修了涝池、排水渠,还铺设了水泥路面,变成休闲散步的好地方,这真是一件大好事。”崔峰山说。
位于壶口镇岭玉村的群众同样面临着这一难题。多年来,由于塬面地质条件特殊,加之人为扰动因素影响,村里塬面径流直排沟道,引起沟头、沟岸坍塌,造成沟头延伸、沟岸扩张、沟床下切的不利局面,严重威胁塬面农田、道路、村民住房安全,是诸多亟待治理区域中的“硬骨头”。
2022年10月底,岭玉村依托固沟保塬项目,实施了塬面径流调控、沟头加固防护和沟坡生态保护恢复三项工程,修建了涝池、沉淀池、消力池、引水渠、截水沟等,让曾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荒山沟披上了绿装,成为全县固沟保塬生态修复治理样板之一。
“以前由于雨水冲刷,居住窑洞一侧沟坡上坍塌严重、沟渠纵横,我们出行不方便,还有安全隐患。现在沟坡经过治理,修了防护渠、涝池,周边环境越来越好,晚饭后我们还到涝池边散步哩。”村民刘显军对治理工程连连点赞。
“通过‘固沟保塬’项目,我们在壶口镇岭玉、桑柏、郭下等10个行政村、19个自然村治理区,构筑‘塬面径流调控、沟头回填加固、坡面治理拦截、沟道水沙集蓄’四重防线,有效治理塬面水土流失,解决塬面径流无序排放导致的农田、道路损毁和沟头塌陷问题,局部缓解黄土高原塬面萎缩和沟岸侵蚀扩张,造福当地群众。”宜川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常章峰说。
生态修复,绘就“只此青绿”新画卷
初夏时节,走进宜川县壶口镇郭下村,集中连片的苹果园一望无际,一串串青绿色的小苹果披挂枝头,着实惹人喜爱。果园里,村民们正忙着进行苹果套袋作业,呈现出产业兴、活力足、乡村美的动人画面。
“郭下村少雨。盼雨,又怕雨。”壶口镇郭下村党支部书记杨文红说,郭下村乃至壶口镇都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形复杂、土质疏松、植被稀少,降水少却集中,极易造成水土流失。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宜川县不断加大对黄河沿岸生态环境的修复,特别是去年实施的“固沟保塬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项目,为村上修建了蓄水量达2320立方米的新涝池,维修了一座蓄水1000多立方米的旧涝池,满足了全村3000多亩果园用水。
“的的确确给我们村办了一件实事。有了这两座涝池蓄水,以后果园灌溉、施肥用水再也不愁了,村民们省时省力又省钱。”杨文红高兴地说。
他给笔者算了一笔细账:过去村民果园施水溶肥、浇灌用水,都是从沟底抽到村里蓄水池中,再由三轮罐车送到地头。1方水的成本价是9元,一亩果园打一次水溶肥平均用水2方(浇灌用水量更大),3000亩地用水就是6000方水,算下来价格就是5.4万元。再加上给果园打农药、喷洒叶面肥等其他用水,一年下来最少节省10多万元。
同时,在郭下村和下源头村之间一处路面,因上游塬面径流直排造成该处多次出现塌方,严重影响村民安全出行。“我们经过勘查,对侵蚀沟进行回填,并修了排水渠和护岸,在裸露坡面栽植了国槐、连翘等植被,减轻侵蚀沟排洪压力,削弱塬面径流引起的侵蚀沟发展趋势,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宜川县治沟造地办副主任郭宏伟说。
据了解,该县先后栽植国槐、白蜡、侧柏、红叶李、油松等名贵树种3万多株,修建涝池16座、集雨窖37座,引排水渠5760米,完成生态防护面积12.98公顷。
青山就是财富,绿水就是幸福。水保林、生物护埂、生态围栏、田间道路行树……如今,一个个“保水土、添绿色、调结构”的生态修复项目建成,黄土荒坡穿上了新绿装,绘就了一幅“只此青绿”的新画卷。
“目前,项目区群众正依托‘绿水青山’积极发展特色林果、草畜养殖、苗木繁育、乡村旅游等产业,带动乡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推进乡村振兴和山区群众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宜川县自然资源局局长马彦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