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海艳
红色记忆
延安,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延安,一本常读常新的书。
延安,一本蕴藏活思想、富含活灵魂的书。
延安这本书,需要站着读,踮起脚尖读。
延安这本书,需要走进读,敞开心扉读。
延安这本书,无论怎么读,只是以管窥天,以锥刺地……
窑洞灯火
读延安,躲不开绕不过的是窑洞。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大转移。1935年10月,途经甘肃、陕西两省分水岭的石碑时,毛泽东对身边工作人员说:“从江西算起到现在,我们已经走过了10个省。走下山去,就进入了第11个省——陕西省了,那里就是我们的根据地、我们的家了。”17日晚,毛泽东一行住进了在陕北的第一孔窑洞——定边县白马崾崄乡牛圈圪坨村白彦珠家。
据统计,从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到1948年东渡黄河离开陕北,中共中央、毛泽东在延安乃至陕北居住了12年5个月零7天,行程遍及19个县、800多个村庄,在84个村、镇和县城(延安)的窑洞里居住过、工作过、战斗过。
1938年5月,中国北部和东部主要大城市一个个沦入日寇之手,日军的猖狂进犯开始动摇了一些人“抗战到底”的信心。5月19日,徐州失陷后,在延安凤凰山麓那孔陈设简陋的窑洞里,毛泽东开始撰写酝酿已久的《论持久战》。毛泽东几乎笔不停歇、夜以继日地写作着,就连炭火烧着了棉鞋也全然不知。8天9夜的呕心沥血,5万余字的初稿写成,毛泽东在一次集会上作了《论持久战》的长篇演讲。演讲中,他批驳了“速胜论”和“亡国论”,提出持久战,指出抗战必定胜利的总趋势。一篇文章和一次演讲拨开了笼罩在人们心头上的迷雾,对人们当时最关心的问题给出了科学合理并且有分量的回答,在延安引起轰动。很快,《论持久战》被油印成册,各个抗日根据地军民争相传阅,成为指导全国抗战、坚定中国人民抗战胜利信心的纲领性文献。
在凤凰山的窑洞里,毛泽东撰写了《实践论》《矛盾论》等16篇著作。
在杨家岭的窑洞里,毛泽东写下了《反对投降活动》《新民主主义论》《整顿党的作风》等40篇著作。
…………
运筹于窑洞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延安时期,毛泽东以宏大的视野、战略的思维,写下了许多光照史册的理论篇章。《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共收录了159篇文章,其中延安时期写的著作就有112篇。《毛泽东军事文集》六卷收入文章1628篇,撰写于延安时期的多达938篇。
1936年,年轻的美国记者斯诺走进保安县,在低矮的窑洞中与毛泽东彻夜长谈,后来世界知道了《红星照耀中国》。1946年,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在延安访问了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后,深有感触地写道:“党的负责干部,住在寒冷的窑洞,凭借微弱的灯光,长时间地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有物质享受,但是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
在毛泽东的带领倡导下,许多中央领导同志也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创作了许多经典名篇:如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朱德的《论解放区战场》、陈云的《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星火在延安窑洞里不断蔓延。
窑洞是最革命的,延安的窑洞里有马列,窑洞让马列主义彻底实现了中国化。窑洞之美,在于这里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是指导中国革命胜利的伟大理论,这是毛泽东同志解决中国问题的最佳理论。窑洞之美,在于这里用伟大理论指导伟大斗争,照耀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前程。
直到今天,我们见到的很多窑洞,仍然依山而建、凿洞而居、半穴半居,与浑厚黄土浑然一体,与陕北大地血肉相连,涵养和支撑厚土高天的朴实与凝重,体现着中华民族人与土世代依存的质朴品格和中国共产党人扎根红土地的非凡智慧。
小题大做
兵民乃胜利之本。
1947年,彭德怀、习仲勋领导的只有2万余人的西北野战兵团与胡宗南率领的全式美械装备23万大军,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次交手,三战三捷。为寻找新的战机,彭德怀与习仲勋商议后,决定北上。时值6月,部队行进在无边荒漠里,水源奇缺,干渴难耐,很多战士晕倒。年近五十的彭德怀每天和战士一起徒步行军,经常把分给自己的那壶水,拿去救助晕倒的战士。警卫员望着彭德怀那同样裂开血口的嘴唇,有些不乐意,彭德怀耐心地教导:这种时候,一口水就是一条命,怎能不救?
一天晚饭时,彭德怀发现桌上摆着几根黄瓜,拿起一根就咬了口,但刚刚吃了一口,又停下来。他把管理员叫来,问黄瓜是从哪儿来的,战士们都有吗。管理员犹豫了一下,没敢说话。彭德怀将没有吃完的半截黄瓜放在桌上,起身向外走去。
管理员急忙找到副政委习仲勋,实话实说地作了交代,他说就是觉得彭总行军打仗太辛苦,想给他增加点营养,才破例买了这几根黄瓜,想不到彭总不但没吃,还生了气。习仲勋找到彭德怀,彭德怀不容习仲勋开口,首先作了自我批评,说自己吃了不该吃的东西,违反了纪律,剩下的那些黄瓜,他已经让警卫员送给伤病员了,但他还是希望习仲勋能召开一个会议,他要当着大家的面认真地作一次检讨。
习仲勋采纳了彭德怀的意见,专门召开团以上干部会。彭德怀在会上坦诚地说:“这些日子,部队过沙漠确实很艰苦,累、热不说,主要是缺水。可是在这种时候,我彭德怀居然吃上了黄瓜。在这里,我首先向大家作一个深刻的自我检讨,我彭德怀犯了严重的官僚主义错误!”彭德怀说到这里,摘下军帽,向众人深鞠一躬。习仲勋见状,插话道:“其实,这些黄瓜彭总并没有吃,全让他送给伤病员了。”彭德怀打断习仲勋:“你们也许觉得,不就是一根黄瓜吗?我彭德怀堂堂一个兵团司令,吃了也就吃了,何必小题大做呢?但我要告诉你们,我今天就是要小题大做!因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军队和国民党军队最大的区别就是官兵平等。今天我这个兵团司令吃了一根黄瓜,明天你们这些纵队司令就会心安理得地跟我学,去吃一只鸡,再过几天,旅长、团长、营长、连长也会上行下效,官兵之间的距离就是这样一点点拉开的!”众人都被彭德怀的话深深震撼了,默默低下了头。彭德怀说到这,又把脸转向习仲勋,严肃地说:“习政委,我本人的检讨今晚就会交给党支部,对其他相关人员的处分,由你这个支部书记作出决定。”
因一根黄瓜作检讨,体现的是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彰显的是官兵一致、生命至上的价值观。
1943年秋天,一个老乡牵着一头驮着几袋粮食的小毛驴往延安城赶,一辆汽车拖着一条烟尘从前方的盘山路上逼来。开车的是周希林,因有重要会议,车速比往常快了些。车转过山崖,突然看到牵着毛驴的老乡,本能地按下喇叭,请老乡让路。不料驴受了惊吓,直接跳将起来,向远处跑去,粮食散落在地。周希林一时不知所措,这时车内一个声音说:“老周,你停一下。”
说话的是毛泽东,车停好后,他便走到老乡身边,先表示歉意,又和老乡拉起家常,得知老乡是去交公粮,便商量道:“老乡,这样好不好?你稍等一下,回头让汽车帮你把粮食送到粮站去,牲口受惊了,它自己会跑回去的。”并让老乡在路边等候,上车挥手告别。
车一到枣园,毛泽东就让老周掉转车头去给老乡送粮。老周闷声不言,心想,芝麻点的事,还值得用主席的专车,没必要小题大做。毛主席解释说:“这事,是咱们的不对,见毛驴就该减速停车,不按喇叭,毛驴就不会受惊,咱们的车惹的祸。站在老乡的角度想,你说应不应该,何况我们党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党,要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44年9月,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发表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讲演。1945年,党的七大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式载入党章,使之成为我们党的唯一宗旨,成为我们党始终高扬的一面旗帜。
民心无小事,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小题大做者得天下,大题小做者失天下。
浪漫红都
如果说窑洞是延安的“形”,为民则是延安的“魂”,那延安还有他最不可或缺的“神”——浪漫,革命的浪漫,为着一个理想一往无前的浪漫。
位于延安城西北8公里处的枣园,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机关所在地。在周总理的住所,悬挂着一张他和邓颖超的合影,二人双手插兜,脖子上各围着一条围巾,从容、优雅、亲切的笑容溢出相框,深深感染着每一位慕名而来的观瞻者。
照片里,依稀能读到他们热恋时“情长纸短,吻你万千”的深情告白,读到他们一起走过两万五千里长征,一起经历两次丧子之痛,终其一生一起奔命、一起革命的血色浪漫。
周恩来围的围巾,大家耳熟能详。这条围巾是1938年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分配给周恩来使用的,陪伴他走过烽火岁月,历经和平年代,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整整38年时光。
邓颖超围的围巾,则是纺线能手周恩来亲手织就的。照片的左下方——王震旅长当年送给周总理的一架纺车,仿佛在讲述曾经的浪漫故事。
1940年后,为了应对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行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党中央领导敌后抗日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延安时期,周恩来长期工作在国统区,回延安向党中央汇报工作或参加会议,空余时间很少,但他从不将自己置身于生产劳动之外,一有空闲就虚心向受过专门训练的同志请教,从卷棉的松紧、打弦的方法、装锭的高低、摇车抽线的配合,直到摘渣、接头等全套技术,一步步钻研、实践,很快掌握了要领,纺出了头等线。1943年,中共中央书记处机关干部组织纺线比赛,周恩来和任弼时与大家同场竞技,任弼时夺得第一名,周恩来被评为“纺线能手”。
邓颖超脖子上黑白相间的围巾,是总理劳动间隙亲手为她织就的。周总理爱得如此平淡,又如此专注,如此深情。
1939年,留苏学生陆续回到延安,准备出席“七大”,邓小平与卓琳、孔原与许敏同时举行婚礼,杨家岭窑洞前摆了一长溜宴席,大家相互劝酒,非常热闹。留苏学生在连连进攻下喝醉,昏睡一晚。邓小平却一杯杯与人喝酒,神态自若,原来他把有限的酒让给了留苏学生,自己大多喝的是白开水。
经陈赓撮合,彭德怀与浦安修结婚,几位红三军团老战友参加婚礼,滕代远拿出一个月津贴——五元,炖了一盆猪肉,买了花生、红枣,算是很热闹很上档次的婚礼了。
马识途和刘惠馨在《我们结婚了》中写道:“我们结婚了,在一间阴湿的屋里,桐油灯代替喜烛在辉映。我们找到了主婚人,却不是我们的父母,而是我们生死相许的‘爱情’。我们也找到了证婚人,可不是亲戚或社会名人,而是我们遭遇的‘艰辛’。我们也找到了介绍人,可不是说得天花乱坠的媒人,而是我们矢志不渝的‘革命’……我们相互发誓,双手按着革命经典,我们永远不会离婚,除非谁做了可耻的逃兵。我们永远不会分离,直到我们该永远分离的时刻。”
“革命+恋爱”“草鞋+交际舞”,延安用青年人最挚爱的浪漫构建起了中国革命最内核的精气神。
砍头不要紧
砍头柳,是陕北的一种耐干旱、抗严寒、防风沙的柳树,它不像江南朦胧烟雨中的垂柳婀娜多姿,也不像淮北细雨斜风中的淡烟疏柳。它是树木界的“鲁迅先生”,一次次地惨遭“砍头”,但却从伤口处又重新长出一条条新枝,怒发冲冠,直刺苍穹。“砍头柳”搭配陕北特有的梁峁河川,搭配陕北人民的粗糙硬气,形成独具黄土风情的水墨画,犹如一幅幅插图,成为延安这本大书最具冲击力的视觉符号。
1935年,中央红军历经磨难,刚踏上陕北这片红色的土地,就面临王明“左”倾路线执行者开展错误肃反所造成的严峻局面。毛泽东从地方干部嘴里了解到刘志丹、习仲勋等一大批创建西北根据地的党政军负责干部,这时正被中共上海临时中央局驻北方代表派驻陕北的一个西北代表团以“右派反革命”罪名关入共产党自己的监狱,许多人惨遭砍头、活埋,西北根据地处在严峻的危急关头。毛泽东立即发出“刀下留人,停止捕人,停止审查,停止杀人,一切听候中央来解决”的命令,及时解救了大批同志。
错误肃反时,刘志丹面对逮捕自己的命令,依然自行前往。他牺牲前还戴着右倾的帽子,正如他平常所说:“我能忍受一切,都是为了救国。”习仲勋被捕前曾有同志劝他躲一躲,他却说:“把我杀了,我也不能走。”被关押期间,有人暗示习仲勋可以帮助他逃跑,但他只回答了四个字:“为党尽忠。”
获释后,刘志丹对几个同志说:“我们被关了几天,受了委屈。中央来了,把我们放出来了,救了我们的命,大家就再不要说啥了,好好工作吧!今后我们要为党为人民的革命事业奋斗,要在战场上英勇拼杀,让党在实践中考验我们,我们对党是忠贞不贰的!”
刘志丹、习仲勋等西北革命根据地领导人被救后,继续带头做好各项革命工作,以坚定的信仰,顾全大局,坚持团结,如延安的砍头柳一样虽历经磨难,却坚忍不拔,向阳而生。
1936年3月,刘志丹任红28军军长,由罗峪口附近东渡黄河,挺进晋西北,在东征中迭克敌军。1936年4月14日,刘志丹在攻打山西中阳县三交镇时牺牲,年仅33岁。
英灵长存,山河日新。1936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将刘志丹出生地保安县改为“志丹县”。
不只是志丹县,还有子长县……延安,这块充满光荣与梦想的黄土地,曾是红星照耀中国的地方,她代表着一种情结,提起延安,便会拨动内心深处的弦,久久不绝。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
革命万里起高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
延安的故事很长,需要我们停下脚步,慢慢欣赏、细细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