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延川县杨家圪坮镇桑园村,漫山遍野的桃子、杏子,黄灿灿、粉嘟嘟,果香溢满了周围的山山岗岗、沟沟岔岔。
“你要多少?我给你发位置,直接到林子看。”
“今年杏子不错,桃子还得半个多月才能上市。”
…………
今年58岁的马志明是延川县远近闻名的种植大户,桃子、杏子、苹果、西梅等果树种植面积达30余亩。最近,恰逢杏子成熟,马志明的手机响个不停,都是订购的电话。
“这段时间主要就是卖梅杏,一斤能卖到5块,每天都有两三千的收入。”马志明说,“虽然很辛苦,但凭劳动致富,我心里踏实。”
2023年,靠着这片果林,马志明收入达20多万元。
谁会想到,如今,被乡亲们称为“桃王”的马志明,几年前,他家还是村里的贫困户。
以前,靠着种地,收入微薄,马志明一家的生活一直过得紧巴巴,还要供两个孩子上学,常常是入不敷出,就成了村里的低保户。
200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马志明在延安一家批发市场看到,外地来的一辆大车拉了满满一车鲜桃,不到一个小时就卖完了。
穷够了的马志明,心动了。他心想:既然卖得这么快,就说明有市场,那咱也能务桃。
说干就干。当年,马志明就种植了15亩桃子,准备雄心勃勃地大干一场。
可天不遂人愿。由于缺乏技术和资金投入,几年下来,桃子不是挂果少,就是结出坑坑洼洼的“臭桃”。马志明力气使了不少,钱却没挣着,还落了个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几趟住院治疗下来又添了不少外债。
“那时候一个孩子上大学,一个孩子上高中,一到开学就愁得不行,不知道学费从哪里来。”马志明说。
直到2013年底,家庭经济入不敷出的马志明家,被村里识别为贫困户。
贫困户的“帽子”让马志明喜忧参半。喜的是,小额贴息贷款、产业互助资金、技术指导培训、农资农具免费发放等一系列政策让他的产业发展之路有了坚实支撑,忧的是,这贫困户说到底没面子,怕别人看不起。
“咱有手有脚的,这贫困户当的是真不踏实。”马志明铆足劲要摘下这顶“不光彩的帽子”。
能吃苦且有经济头脑的马志明决心就从桃树入手,叩开脱贫致富的大门。那几年,只要周边只要有果树技术培训,马志明基本都会去学习。不仅如此,他还热衷于跟技术员请教交流,只要有不懂的,就打电话、发微信,总是能得到及时回复。马志明说:“种地也是一门学问,咱一开始就是吃了没技术的亏。”
两年下来,好学的马志明俨然成了种桃树的“土专家”,并且在政府政策的帮扶下,农资农具投入多了,桃树也长得更好了,收入更是随之蹭蹭上涨。2015年,马志明家的收入第一次达到了10万元,一举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首战告捷,马志明的干劲更足了。借助扶贫政策,马志明申请到5万元的贴息贷款和2万元的产业互助资金,又先后种植了苹果、杏子、西梅等树种,根据季节错峰销售,并且按照树龄,分年度对老树进行“芽接”更新,以保证品质。
凭着过硬的技术,马志明种植的桃子、杏子、西梅、苹果口感好、品质优,赢得了市场的认可。马志明说:“现在都知道我种得果子好,订购的人特别多,销路根本不愁。”
“别人种桃树,打四次药都不一定管用,我打两次就好了,主要就是把握住时间。”马志明种植有自己的秘诀,一是抓住关键节点,再者就是精心。马志明说:“我差不多每天都去果园,如果有事耽搁,几天没去成,就想得不行。”
马志明还有个爱好,没事的时候,喜欢到批发市场上转悠,了解市场需求,以此因势利导调整品种,卖出好价钱。马志明说:“前几年,我发现金太阳一斤2元还不好卖,梅杏一斤5元抢得要,就轮换了2亩幼树,现在进入盛果期,收入一下就上去了。”
“去年,桃子收入7万元,苹果5万元,杏2万元,西梅1万元……纯收入差不多就有15万元。”马志明感慨地说:“真是赶上了好时候。”
一人富了不算富,全村人富了才是富。在马志明的带动下,桑园村村民家家户户种起了果树。目前,苹果面积达80亩,优质桃树130亩,均进入盛果期,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9万元。
家乡好了,年轻人回来了。跟随父亲的脚步,前几年,马志明的儿子马军军大学毕业后也回到了家乡,发展起了兔产业,事业干得红红火火。如今,马志明父子在致富的道路上愈走愈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