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15日
向“新”而行 以“智”攀高
——延安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记者 刘彦 刘婧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延安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树牢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持续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不断推动市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走进子长市禾草沟二号煤矿调度指挥中心,技术人员正在查看实时回传原煤运输视频画面,同时远程控制采煤机进行井下作业。
  “我们以煤机记忆截割为主,远程干预为辅,截割率达90%以上,原来两人控制的采煤机现在只需一人进行远程操作。”禾草沟二号煤矿综采二队机电队队长赵龙龙说,加快煤炭产业智慧化建设,将智能设备与煤炭开采融合,实现了矿井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煤炭开采新质高效安全。
  2022年8月,禾草沟二号煤矿首套极薄煤层智能化综采设备投入使用,开创了延安市极薄煤层综合机械化开采先河,积极引领示范延安更多煤矿实现智能无人生产管控体系,实现矿井智能化、少人化、无人化管理模式。
  今年5月30日,市科技局在禾草沟煤业公司召开“厅市联动——延安煤炭绿色智能开发”项目推进会,考察了禾草沟二号煤矿极薄煤层智能综采装备工业化试验和极薄煤层智能洗选尾煤高效回收研究成果。
  延安是煤炭资源富集城市,煤炭产业在工业总产值中占比较大,但煤层薄、煤矸石多、开采难度大成为制约我市煤炭产业发展的一大难点。“厅市联动——延安煤炭绿色智能开发”项目围绕延安极薄煤层绿色智能采掘装备、智能洗选尾煤高效回收、基废渣协同利用等8个方面开展研究,解决延安矿区极薄煤层的绿色智能开采“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我市煤炭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以科技创新提升发展质效,打造全国极薄煤层智能绿色开发新质生产力的延安示范。
  今年以来,厅市联动“煤炭绿色智能开发”和两链融合“延安山地苹果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项目加快实施,目前已开发极薄煤层绿色智能化开采装备1套,申请专利13项,制定企业标准3项,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个,产业链创造经济效益达6000余万元,山地苹果关键技术已在安塞南沟3个地块进行试验示范。
  当前,延安聚焦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及新材料等市级重点产业链和县域主导特色产业发展中的282项“卡脖子”技术需求,正在梳理年度项目指南建议。通过项目实施,全市已累计登记省级科技成果537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2项,省级科学技术奖82项。同时,市科技局积极梳理上报重点产业链关键技术需求36项,已争取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01项1041.8万元。
  制度创新与平台建设强力推进
  延安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扎实推进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统筹强化各类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提升科技创新投入效能和成果转化。
  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聚焦创新成果产业化、创新需求成果化两条主线,创新端紧紧依托总平台、总窗口及全省科研院所“科学家+工程师”力量,产业端紧紧围绕延安特色产业,全面促进两链深度融合,推进延安制造业向“新”而行、以“智”攀高。
  作为一家专注于研发智慧能源整体解决方案、实现油气田精细化管理的高新技术企业,陕西粟米科技有限公司自入驻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以来,已获得9项专利证书及11项软件著作权。公司行政经理曹萌萌说,目前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终端设备RTU,主要应用于油井运行中的数据远程监测与控制,助力实现油井数字智能化管理,助推我市能化产业链提能降本。
  今年,延安制定了新一轮《秦创原(延安)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上半年又招引25家企业和机构入驻,总量达到112家。
  在强力推进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建设的同时,上半年,我市对2022年度102家科创平台进行考核评估,下达后补助资金580万元。延安能源装备制造中试基地、志丹秦创原天然气清洁高效利用新兴产业创新聚集区、甘泉省级特色型高新区和延安高新区高能级孵化器建设方案已进入省科技厅评审论证名单。积极参与西安“双中心”建设,将延安大学、延能集团等纳入陕西重点实验室理事单位。洛川农业科技园区创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是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途径所在。延安积极探索“先使用后付费”“权益让渡”等方式,制定《延安市科技成果转化“先投后股”项目资金投资管理办法》,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成果转化模式。持续推进全市科技成果转化“八个专项行动”,不断强化产学研合作,引进江南大学陈坚院士团队微生物发酵技术在延安圆方集团落地,推动甘泉县与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创建豆制品创新研究专家工作站等。上半年全市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8项、签约金额217.5万元,兑现2023年度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后补助资金37.2万元。
  企业创新与人才培育活力迸发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
  走进延安嘉盛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一根根成品油套管正在经过抛光、检验、喷漆等环节逐步成形。近年来,该企业通过设立院士工作站、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成功研发特殊材料制造技术,一跃成为陕北地区最大规模的现代化石油机械及管材制造企业。
  “公司目前拥有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拥有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正在申请的发明专利8项。”延安嘉盛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与质保部副经理巩朋涛说,公司现在生产的产品,90%左右都是企业专利TC-50系列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前景十分广阔。
  延安积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不断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持续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今年以来,全市兑现2023年度科技型企业“免审即享”政策,向6家瞪羚企业、136家高新技术企业、41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兑现奖补资金1710.5万元。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互相支撑。延安坚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持续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不断厚植创新文化,全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本土人才,突出加强青年人才培育。
  全市入选市级“创新人才攀登专项行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青年科技新星等人才项目52人,获批省级“科学家+工程师”队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等41人(支),推荐省科学技术奖励入库专家85人。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860人,组织延安大学155名博士组成16个博士服务团深入基层、企业开展科技服务,选派“三区”科技人才136人支持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以科技创新全面赋能延安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