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15日
“生态绿”里话幸福
记者白雪
  夏日炎炎,走进安塞区南沟村,满眼青绿,处处皆景。山坡沟壑之中,一座座淤地坝绿意盈盈,山峁沟坎上,一个个鱼麟坑里“站”满绿色灌木,“守卫”着这片土地。
  “老话说得好,打坝如修仓,拦泥如积粮,村有百亩坝,再旱也不怕。”安塞区水土保持工作队副队长刘涛指着远处的南沟2#淤地坝介绍说,这座坝建于上世纪80年代,原本坝高30米,随着泥沙的淤积,如今有20米左右,未来,这片淤地坝会渐渐变成平地,创造近50亩的肥沃土地。
  据了解,南沟2#淤地坝控制流域面积达到1.1平方公里,总库容50.1万方,蓄水约2万方,年可拦泥沙约3600吨。在整个安塞区,已累计建成淤地(拦沙)坝713座,形成了马家沟、康李、康岔、马圈则4条坝系,总控制流域面积约1022平方公里,总拦泥沙库容约2.26亿立方米,淤积成坝地1.8万亩。
  “像这样的淤地坝,南沟流域共有4座,南沟这片区域地块破碎,沟壑纵横,土层深厚,把淤地坝布设在沟道中,能充分发挥拦沙缓洪、固沟防冲、蓄水灌溉等功能,还能解决南沟村3060亩山地苹果、50亩樱桃灌溉问题,实现生态、经济效益的‘双提升’。”安塞区水土保持工作队副队长拓强强说。
  安塞区南沟村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曾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经过多年实践,按照“沟道打坝、梁峁整地、山坡绿化”的治理思路,安塞区探索出坡改梯、淤地坝建设、林草种植和封禁等措施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目前,安塞水土保持率达到40.25%,森林覆盖率达34%,林草覆盖度69%,入黄泥沙由原来的每年1.4亿吨降到每年0.31亿吨,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老辈人口中的南沟曾是这样一个地方:土地贫瘠,种得多收得少,只能解决温饱问题;交通靠走,通讯靠吼,打下点粮食也不好卖;窑被雨下塌了,拿不出一分钱再箍窑;村集体没收入,村上什么事不好办,办不成。
  如今,行至南沟村一处山顶上,大面积的矮化密植苹果园、樱桃园里郁郁葱葱,防雹网、节水灌溉设施等无不彰显着现代农业发展的勃勃生机。
  “淤地坝里的水养活着苹果树,汛期时,我们通过排水系统把水引到坝里,还在山顶上建成7座水塔,天气干旱时,用水泵抽水上山,水流顺着果园里的滴水灌溉设施,通过管网流到每棵苹果树下。”刘涛说。
  沟道打坝、梁峁整地、山坡绿化,凭借一系列科学用水、生态用水等综合治理,南沟村实现“华丽转身”。2015年以来,南沟村探索推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群众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村民“摇身一变”成了股东。
  “南沟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将全村2.25万亩撂荒地、沟洼地、滩涂地、山林地等闲置低效土地确权,通过合作社入股惠民公司,公司每年给合作社固定分红35万元,合作社按占股比例给群众进行分红。”南沟村驻村干部刘玉介绍说,72户206人以1060亩土地入股惠民公司共同建起了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园,群众持49%股权,果园收益前一切费用由公司承担,收益后净利润按股份比例进行分红。
  目前,南沟村水土保持示范园共有1060亩矮化密植苹果园、100亩黑枸杞、60亩樱桃园、20亩草莓园,还有葡萄、油桃等十余个水果采摘品种,配套建设了休闲垂钓园、生态小木屋酒店等乡村生态旅游项目。
  “之前一直在外打工,做过厨师、出租车司机,2017年回到村里,在村合作社当上了车队队长,还务养了家里30亩苹果,一年下来收入20多万元,家门口就业比外面打工强多了。”南沟村村民张忠说,像他一样回村就业的还有不少人,有的在园区当保安,有的当保洁员,还有园艺师,每天工资110元到300元不等。
  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群众收入,南沟村还创新经营模式,利用新媒体开展直播带货,全面推行苹果、樱桃认养,建设村级光伏电站,引进企业发展夜经济。南沟示范园景区年平均接待游客7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750余万元。
  “短短七八年时间,南沟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4600多元增长到2023年年底的2.1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原先只有‘零’元,去年实现了63万元的收益。”南沟村原驻村干部张光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