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正在练习吹奏唢呐 欢快时如火如荼,悲凉时如诉如泣,明亮音色中,低音浑厚高音挺拔……陕北高原上,子长唢呐以其热烈奔放之音、雄健阳刚之气,倾诉着黄土高原独有的风土人情和人文情感。唢呐声声“吹”古今,传承传统技艺,奏响时代之音,唢呐艺人用他们的行动奏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技艺代代传承
“那时候条件差,虽然学了唢呐但没有唢呐吹,我们就自制唢呐……”7月9日,在子长市瓦窑堡街道陈家洼村唢呐爱好者贺习才家的窑洞内,95岁的贺习才给自己的子孙讲述自己当年吹奏和制作唢呐的技艺故事。贺习才说,自己从小就吹唢呐也制作唢呐,现在自己的儿子、孙子、曾孙子四代人都喜欢唢呐而且都会吹奏唢呐,自己感到非常开心。
子长唢呐历史悠久,技艺代代相传,每一个技艺高超的老师傅都是从小学徒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才让高亢雄浑的美妙音乐在黄土高原奏响。
今年54岁的子长唢呐市级非遗传承人赵治海9岁起就开始学习唢呐,20岁组建乐班,大半辈子与唢呐为伍,以唢呐为伴。
“我从小就爱好音乐、爱好唢呐,我们村里有吹唢呐的,我觉得音色好听就跟上学,后来碰上一个更好的师傅,我又跟着学,再后来跟着西安高校来的专家学,让我的唢呐吹奏技艺更加专业了。”赵治海说。
吹奏技艺越来越专业,请赵治海演出的人更多了,但他做得最多的就是传承技艺。徐安安就是他教授的学徒之一,提起学艺之路,他对赵治海感恩有加。徐安安说:“我是从17岁开始正式跟赵治海师傅学习吹唢呐,5年之后我也出师了,吹唢呐就是我的职业,到现在我带出的徒弟也有十来个了。”
“我1979年高中毕业以后拜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焦养亮为师,和他学习唢呐吹奏的技巧、曲牌。经过两三年的努力,我也出师了。”李金锡作为焦养亮的第一批学徒,谈起师傅对他从艺路上的指点,李金锡充满感激。后来李金锡也带了好多出色的徒弟,他们有老有小,甚至有的比自己年龄还大。“我觉得要把传统艺术和现代流行乐结合起来,我的徒弟们做得很好,这项技艺我们必须要让下一代好好传承。”李金锡说。
艺术滋养人生
美好的音乐,自有非凡的吸引力。这也是唢呐吹奏技艺代代传承的重要原因。
如今已年过六旬的焦养亮自小喜欢音乐,但由于家庭困难,当时他买不起任何一种乐器。15岁时父亲去世,17岁时焦养亮当了煤矿工人。幸运的是,煤矿上有各种乐器,让爱好音乐的焦养亮首次和唢呐结缘。他的认真演练在一次偶然机会中,得到了子洲唢呐艺人安四的关注,获得了他第一次演出的机会。
焦养亮说:“安四在子长办事,到了冬天实在是找不到人,听人说我喜欢唢呐,就找到了我一起演奏。我一共和安四出去办了7次事情,到第二年3月份出师了。”
办事情,就是办红白喜事,凡遇婚丧嫁娶、闹秧歌、办庙会等各种活动,子长唢呐总会相随,唢呐艺人也紧俏。焦养亮跟着安四兼职当起了唢呐艺人。
当时的焦养亮凭借自己对音乐的执着、扎实的基础以及突出表现,很快连续被省、地、县评为“新长征突击手”。后来,在面临煤矿改革需要转岗时,兼职不久的焦养亮毅然决定辞职专门吹唢呐。
不曾想,这唢呐一吹,焦养亮就吹了30多年。一张张获奖证书、一块块奖牌、一个个演出证,都是对过去岁月的见证:1986年陕西民间艺术大赛二等奖、1992年“朱栽堉杯”全国唢呐大奖赛三等奖、2006年全国首届吹歌展演“文艺山花奖”和“吹歌大王”称号……这些荣誉和成绩都给了焦养亮莫大的鼓舞,让他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执着、更坚定。
打造更多精品
成名后的焦养亮在想如何让子长唢呐发扬光大,让唢呐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只凭他一个人“吹”是不行的,还需后继有人。于是,他打破了“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守旧观念,只要有人愿意学,他就会尽心尽力教。
焦养亮对唢呐的热爱影响着周围的唢呐爱好者,他的儿子焦斌斌也深受父亲影响,和唢呐结下不解之缘。如今,焦斌斌子承父业,也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全市爱好唢呐的中小学生,践行着对子长唢呐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的任务。
焦养亮为了让子长唢呐更好地传承,利用自己能懂得简谱的优势,把自己多年苦心收集的曲牌整理成了《子长唢呐传统曲牌》一书,成为子长唢呐发展中一部重要的教科书,供更多热爱子长唢呐的人学习。
除了民间力量,子长市相关部门积极推动让子长唢呐吹得更响。近年来,子长唢呐队伍不断壮大,唢呐班子发展到100多个、人员近千名,由原来的单班吹奏变为数百人的群体演奏,曾参与多部影视剧演出,多次登上央视舞台、走出国门。荣获过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以及中省民乐、器乐大赛等多个奖项。2021年子长唢呐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
子长市文化艺术培训中心唢呐协会主席马晓鸿说,今后将通过走访老艺人,整理音乐曲谱,录制老传统曲牌,同时积极开展子长唢呐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等活动,进一步做好子长唢呐挖掘、传习和传承工作。另一方面,不定期组织开展唢呐的培训和比赛等活动。为子长唢呐发展储备人才,打造精品节目,将子长唢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