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19日
“中共抚育下第一个伟大女儿的诞生” ——延安中国女子大学创办始末
李聪
  1939年7月20日,毛泽东参加了在延安举行的中国女子大学的开学典礼。7月25日,《新中华报》报道了开学典礼,并用“中共抚育下第一个伟大女儿的诞生”描述中国女子大学的成立。
   创办女子大学 培养妇女干部
  1939年2月,毛泽东在听取中央妇委主任李富春关于妇委工作的报告后指出,过去党内一贯忽视妇女工作,主要由于没有一批经常做妇女工作的干部,今后负责的同志要经常注意做妇女工作。同年3月8日,毛泽东在延安纪念“三八”妇女节大会上,发表了题为《妇女们团结起来》的讲话。毛泽东指出,“陕甘宁边区的妇女先团结起来,先结合起来,再到全国去团结。女大同学,将来到各地方去,就要按照延安这样办,按照共产党中央的好办法办。”中国共产党筹建的第一所培养妇女干部的新型学校——中国女子大学呼之欲出。
  在毛泽东的倡议下,边区二百多名民工昼夜不息,仅用一个半月便开挖出一百多孔窑洞,修筑三间大教室、十余间浴室,以及厨房和操场,还打了一口井。因为是一边建校一边招生,所以校园落成后女大很快便开始办学。
  毛泽东在女大开学典礼的讲话中指出,女大“不仅是培养大批有理论武装的妇女干部,而且要培养大批做实际工作的妇女运动的干部。”女大的宗旨是“以培养抗战建国的妇女干部人才为目的”;教育方针是“以养成具有革命理论基础、革命工作方法、妇女运动专长和相当职业技能等抗战建国知识的妇女干部为目的。”从毛泽东的讲话,从女大的宗旨和教育方针便可看出,女大要培养的就是能在抗战建国时代献身于妇女解放运动的妇女干部。
  克服重重困难 边筹备边办学
  女大宿舍是建在半山腰上昏暗且潮湿的窑洞,所以窑壁涂上白石灰以增加光线、避免湿气;教室是在山沟中修建的“三面泥墙,一张房顶”的简陋场所;操场是在山脚下简单平整出的一块平地,球网、毽子、跳绳、拔河绳等都是学生自制。布料短缺,学生们便在她们的衣领和袖口都缝上白边。时任女大秘书处处长郭靖在《女大概况》中概述了学校办学情况及学生学习生活情况,还特别提到当时女大在经费、医药及医学人才、交通工具、图书仪器以及运动器具等方面的困难。
  虽然创办困难重重,但也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支持。比如:毛泽东在开学前捐出参政员薪水一百元帮助女大购买图书,董必武和邓颖超每人也捐助了三百元参政员薪水。为了避免睡泥炕受潮湿而患筋骨病,女大学生一律睡木板床,但延安缺少木板且费用昂贵,女大校长王明便捐助了五百元参政员薪水用以购买。
  在硬件设施勉强准备就绪后,女大便迅速开学。据《女大概况》所载,女大开学时学生已有四百多人。女大实行军事化管理,学习生活紧凑而高效。每天河对岸的起身号提醒学生们起床,在操场上集合完毕后,四点半开始长约四十分钟的早操,接下来便是到河边洗漱。洗漱完后自习一小时,七点吃早饭,八点开始上课。十二点吃完午饭后可以午休两小时,下午三点至五点半是自修或劳动时间。晚饭后至七点前是洗衣洗漱时间。晚八点点名后还要自习一小时才可休息。女大学生天天练习爬山、跑步,学习防毒防空,经常演习行军和紧急集合。此外,女大还经常举行体育活动和游艺晚会,每天早晚和课间大家都会歌唱。她们的生活纪律化,同时也艺术化。
  举办开学典礼 正式开启办学
  女大的开学典礼设在一河之隔的陕北公学礼堂,在延安的中央政治局同志悉数出席。政治处处长孟庆树宣布开会并致辞。在校长王明作了报告后,毛泽东作了讲话。毛泽东指出,“女大的成立,在政治上是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准备到前线去,到农村工厂去,组织二万万二千五百万妇女,来参加抗战。”鲜明指出创办女大的重要意义和女大的任务,最后深情寄语妇女工作,以“全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作结。紧接着是刚刚坠马受伤的周恩来讲话。在郭靖代表学校致答谢词后,举行了献旗典礼。四面写着“妇女解放的灯塔”“国军精华”“抗战先锋”“在你的孕育下 我们日渐壮大”的锦旗分别献给中共中央、八路军、新四军和女大,毛泽东、邓小平、张鼎丞、王明接受了锦旗。
  献旗仪式结束后,人们便过河抵达女大校园,举行会餐和歌舞晚会,用高度的热情与兴奋纪念了女大的正式开学。学生们也将校园进行了精心装扮:山巅用青草扎成“女大万岁”四个大字,校门也用青草装饰了一番;围墙上用红色大字写着校训;校内舞台也被布置得庄严美丽。
  毛泽东指出,“我们应当期待与努力着使女大日益健壮起来”。但随着干部院校精简合并调整,女大办学只持续到1941年8月底,便与陕北公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
  中国女子大学在延安办校两年间,先后设立9个普通班、2个高级班,以及特别班、陕干班、妈妈班等十四个班,培养妇女干部一千多人。女大学员毕业后,分赴各条战线,她们有的血洒疆场壮烈牺牲,有的成为各自行业的专家,有的成为各个岗位的领导者,有的则默默奉献于平凡的工作岗位,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设贡献了力量。
  (作者单位:中共延安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