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21日
延安行
王甫海
  延安,在我的心中是十分神圣而又向往的地方。前不久,为了重走伟人路,体验陕北情,我怀着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
  也许是延安的景色太迷人了,虽然离别数日,但每当我进入梦境时刻,延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都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使我难以忘怀。红色景点,我也去过不少,如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山东沂蒙红色根据地、淮海战役烈士陵园、林海雪原纪念馆等,但没有一个地方能像延安一样给我留下如此深刻的记忆。大城市我也去过不少,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哈尔滨、长春、青岛等,但没有一个城市能像延安一样给我以震撼、清新的感觉。这或许就是红色城市的魅力所在吧。
  一次延安行,记下一生情。延安,一座闻名世界却不张扬的城市。
  延安城是一座英雄名城。1935年10月19日,衣衫褴褛的红军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到达陕北,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入驻延安。从此,荒无人烟的陕北高原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成为亿万优秀青年魂牵梦萦的圣地。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从这里走出,毛泽东思想在这里形成体系并日渐成熟。实现国共又一次合作,共同抗日,延安开始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谱写了中华民族全新的历史。
  我来到位于半山坡的杨家岭,走进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等伟人居住过的窑洞,抚摸着那一件件遗物、一间间普通的窑洞、一张张斑驳的桌椅、一件件打着补丁的衣服,老一辈革命家正是在这样的窑洞里靠一盏豆油灯照明,通宵达旦地工作,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固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篇章。
  我又来到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的故居,看到陈云部长在火红的战争年代始终不渝抓党的建设的坚定决心。我来到了中共七大会址,仰望主席台上的红色会标,仿佛听到了毛主席在会上作的报告,大会号召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在南泥湾,我目睹大生产过程中使用过的一件件农具、一架架纺线机,耳边仿佛又传来著名歌唱家郭兰英红遍神州大地的《南泥湾》。是的,如今的南泥湾,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真不愧是陕北的好江南!
  延安,不仅是抗战时期我党的重要根据地,更重要的是这里宣扬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追逐自己的梦想。在杨家岭、枣园伟人们的故居,在延安文艺座谈会毛主席的座位前,在彭德怀指挥战役的作战室,在抗日军政大学的门前,在中共中央办公厅会议室,在印刷第一张《解放日报》的印刷机旁,我望着一件件实物慨叹不已。我想,延安之所以让千千万万中华儿女所向往、所憧憬,被世人所称道,不仅仅是她的历史价值,更重要的是她的精神和文化。
  到了延安,宝塔山是非去不可的。我去过泰山、黄山、鸡公山、北京的香山,等等,当兵时又在东北的崇山峻岭里守护边防多年,但宝塔山与这些山相比,的确算不上山,充其量也只能叫个土丘而已。然而就是这名不见经传的小山丘,却成了当时红色中国的一个地标,更是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一个坐标!
  据导游介绍,宝塔山是因宝塔而得名。这座宝塔是北宋时期范仲淹为抵御外敌入侵而修建的。其实,不用导游介绍,从宝塔的建筑风格和沧桑岁月留下的痕迹,人们也能大概判断出她的年代来。宝塔山虽然不高,却十分陡峭,需要弯腰费很大气力才能爬上去,攀爬时身子要前倾,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艰难前行,否则就会因重心不稳而倾倒。登上山顶,遥望四周,群山环抱,延安美景尽收眼底。在登上山顶的一刹那,爬山时的惊险和疲劳尽消无踪。一阵微风吹过,真是心旷神怡,惬意极了!
  延安,总是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激情。喝一口延河里潺潺流动的水,眺望南泥湾的万亩良田,捧一把延安的红枣,喝一口香喷喷的小米粥,一种喜获丰收的兴奋感油然而生。我从延安的自然生态美景中走来,听着伟人故居门外草丛里的喇叭播放的民歌《十送红军》格外激动,时而驻足沉思,时而侧耳聆听。
  延安之行,我心灵得到了一次洗礼,灵魂得到了一次净化。
  延安精神,永远留在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