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02日
你给我的,就是你想要的
延安市第一中学高二(4)班 王蓓英
  闭环,是一种循环的逻辑,也叫反馈控制系统。通俗来讲,就是把一件事从头到尾做完。就像是,教育的长期性和滞后性,使得它提前为你灌输思想,而在你拥有阅历的那刻醍醐灌顶。在长大后被唤醒:那些藏匿之物终会在某天如惊雷般在耳边炸响。意识到当年自己的漫不经心错过了多少风景,忙着赶路么。我们一闭眼尝试和少年沟通,才后知后觉。昨日明天仅仅隔桌而坐的跨度早已无法逾越。
  那天挺热,赶到县上考试。中午考完化学出来时已经汗流浃背,和朋友去她家里休息一会。我们在街上吃完香菇面出来穿过一条条大街小巷才到,我累得瘫在沙发上准备看会手机打发时间。至于我那个朋友,像弥勒佛一样静坐着翻书(也不知道她看得怎么样)。我无意间抬眼看了看周围:地毯上可爱的小动物、靠墙的黑色脚踏车、一排一排的玩具车和碎积木……都是小孩子玩的东西呀,便猫着腰从沙发旁来到她的书桌旁。“唉,这个警车的门还能开。”“太神奇了吧,现在玩具都这么有技术含量了,啧啧啧……”朋友突然笑了:“嘿嘿,你就像没见过世面的样子?”“就是啊,从来都没见过。”到最后,她也玩了起来。我当时就在想:你说要是我小时候有这么多玩具会怎样,那简直不敢想,而不是“女孩子要枪要车干什么”“那不好玩,咱走”。“人终将会被年少不可得之物困其一生”,这句话或许有些夸大,可长大的那个小孩有天拿到他一直想要的东西时不会感到是迟来的幸福吗?
  就像,有人从小到大就想养一只狗……去宴请年少的自己。“如果我当时就得到了,会不会因此感动。”很多人一直过意不去的是许久以前的坑洞,它隐隐作痛,等待谁去救赎年少的自己。那天考完试后,我就想着:如果哪天在某地遇见一个小孩,他忽然想要一只狗崽儿,我就把藏在背后的汪汪给他,他一定会很开心,仿佛那是我。想象他高兴到失语的样子,闭环即此完成。
  小学学过的一篇课文叫《和时间赛跑》,当时总对文中我的祖母不会再回来了感到费解。直到家里真的有老人去世,重新翻出皱皱的课本,读到祖母不会再回来,想到离世的亲人,泪哗哗流下。明白夕阳落山不会升起原来的夕阳,离开的人不说再见。
  全文背诵朱自清的《匆匆》,摇头晃脑地背完了,当时只觉得很长。现在看怎么变短了。“背这么快,你理解了吗?”“啊!理解理解,出去玩喽。”突然发现疫情过后时间越过越快,想和朋友出去玩总被各种原因推托掉。“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当时忙着背书,竟错过这么优美的句子。我们,真的理解了吗?网络上有人说,为什么这些课文出现在我们最看不懂书的时候。教科书中的任何一篇文章都不是凑数的,未来我们真正唤醒了某个意思,当时的疑惑在多年后茅塞顿开,教育才完成它的闭环。
  送弟弟上学,到校门口时望着他的脸,不自觉地说出你要好好读书这样的话。怔住了,我不知道自己为何像父母一样,也说出这样的话。
  我们会各种理论公式的计算,却也许不懂医院办卡挂号的流程。博主打工仔小张出了一个《如何如何》系列视频,教的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常识,吸粉百万。因为总有人需要那些知识。他或是因为自己有过窘迫的处境便想让更多人知道《如何如何》。
  我们费尽心思给别人送礼物,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毫无来由地感到心情低落,不知道该怎么去做的时候。会不会被告知:你给我的,就是你想要的。“亲爱的,你在取悦自己的途中绕了远路。”
  当我成为一名教师,面对台下一群孩子时也会说出那些如出一辙的道理。他们不会懂的,就像当初我们不懂一样。可我们费尽心思地让他们懂,就像当初我的老师那样。
  闭环又一次完成了。
  《我与地坛》的书评里这么说:“一个人十三四岁的夏天,在路上捡到一支真枪。因为年少无知,天不怕地不怕,他扣下扳机。没有人死,也没有人受伤。他认为自己开了空枪。后来他三十岁或者更老,走在路上听到背后有隐隐约约的风声,他停下来转过身去,子弹正中眉心。”
  闭环的瞬间,我们后知后觉。总有一天会懂的,总有一天会有的,总有一天会是的。一步一响,别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