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荣碧和学生在一起(资料照片) 记者 李欢 通讯员 刘娟
近日,延川县的呼荣碧收到了一个好消息,他荣获了“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称号,我市仅有他一人获此殊荣。
“获得这个荣誉,我感到很激动也很开心,同时也多了一份沉甸甸的压力,这是党和人民对我提出的更高标准和期待,也激励着我把红色故事更好地讲下去。”82岁的呼荣碧铿锵有力地说。
“军营生活,是我一生中永恒的记忆”
1942年11月,呼荣碧出生于延川县贾家坪镇折家洼村,16岁应征入伍,在步兵第十一师33团历任班长、排长、连长、教导队长。服役期间,他曾多次参加国防重要任务,并立下赫赫战功,获得大大小小18个勋章和奖章。他曾参加过西藏平息叛乱和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先后在部队荣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两次被评为“五好战士”,被评为西藏军区战斗标兵和管理标兵等,受到各种嘉奖11次。
1978年9月,呼荣碧转业到地方工作,历任延川县劳动人事局文书、县劳动服务局局长、县卫生局党委副书记。在工作之余,他义务兼任起延川县红色宣讲员一职,起初只是给县上领导班子成员讲,后来又扩大到给各大机关、学校讲。2002年退休后,他全身心投入红色革命故事的宣讲中,经常应邀义务到延川县及周边的机关、学校、社区、企业、部队等地宣讲。
“我在军营度过21个春秋,在战争环境下就有11年。正是当时艰苦的环境磨练了我的意志,现在回想起来,这是我一生中最珍贵的记忆。”呼荣碧说,他把自己的切身经历讲给更多人听,就是希望能把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我是党员,要为国家和人民多作贡献”
2015年5月,为了更好宣讲红色故事,满怀爱国之情的呼荣碧萌生了创办红色教育基地的想法。但当时,家人们并不支持,一致认为他年事已高,担心他身体吃不消。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又是一名退役军人,人活着的价值就是为国家和人民多作贡献,就是要把有限的生命奉献给无限的社会主义事业,我的决心和行动最终赢得了家人的支持。”呼荣碧说。他将自己几十年来搜集到的各类书籍、报刊、图片、证件等珍贵历史资料整理出来,将自家原有的一间平房和一孔窑洞腾出来,并拿出3万多元积蓄,对房屋进行改造和装修,创办了延川县第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于2015年7月投入运行。从此,他便充分利用这一阵地,积极开展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宣传、讲解活动。
2017年,因房屋拆迁,呼荣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搬迁到了延川县第二中学。他筹资6.8万元,个人出资1.8万元,将学校原有的一间72平方米的旧教室进行改造,将这里定名为“延川县红色教育基地”。
“当时,我跑前跑后请施工队,聘请编辑、美工、摄影等专业人士进行策划、设计、编排,制作展板和展柜,历经一个月的艰苦劳作,一座宽敞的大展室终于建成。”呼荣碧说,展区内容有毛泽东在延川的革命实践活动、新中国成立前延川革命英烈、革命功臣的英雄事迹和感人故事、延川革命烽火、重要会议及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以及西藏平叛、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情况简介等。
多年来,呼荣碧先后接待中国文联代表团、美国圣克劳德市代表团、武汉大学代表团、南京大学代表团等多家国内外组织和省内外机关干部、企业员工、大中小学生、武警部队官兵参观学习。许多倾听者深受教育启迪,纷纷赞扬道:“延川县红色教育基地办得好!呼老讲得好!”
“牢记初心使命,把红色故事讲下去”
最近,呼荣碧更加忙得不可开交。他说,重庆大学的学生代表团因为在网上看到他的报道,特意来听他宣讲,此外还有西安的一些高校代表团要来听他宣讲。为了准备好宣讲内容,他经常会熬到深夜,但却乐此不疲。
呼荣碧介绍说,每次宣讲他都充分准备、提前到场、热情接待,根据不同的听众,宣讲内容各有侧重。讲得最多的是他和战友们在艰难困苦中爬雪山、过冰河、睡雪坑、英勇杀敌的故事。多年来,呼荣碧穿着挂满勋章的军装,不是在红色教育基地宣讲,就是受邀出现在学校、机关、企业等地,他的出现经常会变成大型“追星”现场,大家把他团团围住,摸一摸他的勋章,和他抢着握手,这样的场景时常让他感动落泪。
截至目前,呼荣碧共接待各类宣讲485场次,受教育者达14万人次,获得了群众的高度赞誉和广泛好评。他先后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退役军人、陕西好人、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全省关心下一代最美“五老”、延安市最美“五老”等几十项荣誉。
“我会牢记初心使命,继续办好红色教育基地,讲好红色故事,继承弘扬伟大的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呼荣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