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06日
一碗棍棍面 打造成品牌
记者 姜顺 通讯员 张鹤婷 郑锦亮
    ●面店老板展示做好的棍棍面

  青山环抱,绿水相依,沿着蜿蜒整洁的黄五路川道由东向西出发,驶入黄陵县店头镇区的第一个村庄便是新城村。近年来,新城村将美食融入乡村振兴中,凭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腰子棍棍面”特色品牌,走出了一条“美食+旅游”的特色发展道路,让“美食”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老板,来一大份火腿鸡蛋炒面。”
  “我们这里要三小碗肉丝的。”
  …………
  临近中午,新城村面香源饭店内食客络绎不绝。
  “我卖棍棍面已经10多年了,是咱村上第一家。”饭店老板周德正介绍说,“石腰子就在公路旁,大车多,司机们就来村上吃面,好吃顶饱,久而久之我们‘石腰子棍棍面’的名声就打出去了。”
  棍棍面,顾名思义,就是将面条搓成小棍子的形状,经过师傅一拉一抻一甩一摔,拉长变细,然后揪掉面头,把光滑筋道的面条放入沸腾的热锅中,在锅里上下翻滚,捞出后倒入由豆芽、西红柿、青菜、鸡蛋等炒好的配菜中,颠炒几下,一盘红红绿绿、面里有汤、汤中有菜、冒着诱人香味的棍棍面便出锅了。
  “我是老顾客了,有时间就会来新城村吃面,吃起来特别筋道,这条街上吃过好几家,味道各具特色。”食客王先生对“石腰子棍棍面”赞不绝口。
  “以前吃棍棍面的都是本地的,现在做出了品牌,有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咱的面好吃不贵又顶饱,吃了都说好。”周德正笑着说,“每天的营收都在一两千元,这就是在家门口把钱挣了。”
  近年来,新城村采取“党支部+协会+商户”的方式,围绕“石腰子棍棍面”乡土非遗美食,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和提质经营管理水平,着力打造“石腰子棍棍面美食街区”。实施主街立面提升工程,彩绘“石腰子棍棍面”主题墙画300平方米,利用废旧瓦罐、农耕农具等打造景观节点30余处,实现了人文景致与生态环境有机融合。实施农村雨污分流工程,卫生改厕287院,天然气入户104户,巷道绿化亮化黑化2公里,公共服务设施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持续向好。该村还成立了棍棍面协会,统一制定商标和餐服标准,探索注册商标、打造品牌效应,为持续健康经营提供法律保障,推动“石腰子棍棍面美食街区”朝着标准化、特色化、精品化的道路发展。目前,棍棍面经营户由最初的5家发展到现在的20多家,每户年销售额达50万元以上,带动村民就业42人。
  “我们更大力度发挥非遗资源在推动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转化非遗经济价值,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探索‘非遗+产业’新路径,让非遗‘老手艺’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力。”店头镇新城村第一书记刘文杰说。
  新城村不断延伸下游产业链,开发棍棍面方便食品、红高粱特色产品,建设集棍棍面现场体验、文化展示、文创餐饮为一体的文旅体验中心,在农业产业链各个节点寻找增值空间,让农业从“田间地头”产出,在“市场端头”畅销。同时,不断探索农文旅融合新格局,依托现有交通区位、发展基础和资源环境,持续放大棍棍面品牌效益,带动周边百子桥慢生活体验区、高粱红了特色农耕文化体验区、大棚果蔬休闲采摘区抱团发展,逐步打造集休闲采摘、美食品鉴、露营烧烤、情景体验等为一体的“农文旅综合休闲旅游示范区”。
  在“石腰子棍棍面”的带动下,新城村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美食+旅游”经济为拉动消费和助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样板,走出了一条“舌尖上的非遗”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