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07日
“丝路之光”映照英雄故里
——子长市发展蚕桑产业纪实
    ●工作人员观察小蚕生长情况
    ●蚕农领取共育小蚕
    技术员正在观察共育小蚕
子长市蚕桑现代农业园区

  通讯员 张亚宁
  子长蚕桑产业历史悠久,据记载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是子长的优势传统产业。“子长蚕茧”早在1993年就达到出口标准,丝质达到最高等级6A级,达到国际奢侈品牌用丝的标准。为求变突围,近年来,子长市委、市政府抓住子长市被确定为陕西省第一批蚕桑示范基地县和“陕西省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现代蚕桑示范基地”的契机,不断夯实产业根基,破茧新生,托起了绿色产业发展新希望。
   为产业发展点亮“丝路之光”
  桑田千里碧,蚕室时时春。仲夏时节,在位于子长市涧峪岔镇郭家河村的子长市嘉沃农业有限公司,蚕桑生态循环产业园区内的矮化桑园,成片的桑树映入眼帘,蚕农们纷纷走进绿油油的桑田采摘桑叶,为今年第一批次夏蚕养殖准备食料。
  “蚕室内的蚕全部是咱们子长市蚕桑开发中心提供的共育后三龄小蚕,我们领取回来喂养了10余天了,结束喂养工作以后就进入上蔟结茧。”务工人员徐治祥说,“我们只负责蚕的喂养,上蔟结茧的程序由其他工人负责。”
  子长市嘉沃农业有限公司是子长市蚕桑开发中心引进的一家主要发展桑园培育、养蚕、蚕桑系列产品加工、桑枝食用菌栽培等。该公司发展培育的蚕桑生态园区共有桑叶600亩,年生产蚕茧4000斤左右,年收入仅蚕茧突破40万元,解决当地群众26人灵活就业。
  子长市涧峪岔镇人大主席黄彦军说:“引进园区以后,当地群众可以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获得租金和到园区打工获得务工收入,示范带动效果十分明显,带动了周边群众扩大养蚕规模,引进先进设备,与2023年相比,新增加了养蚕户8户,扩大了养蚕张数63张。”
  同时,子长投资1700万元建成全省唯一的省级蚕桑农业园区,建成蚕桑科技示范点3个,组建蚕桑合作社5个,成立企业3个,培育年养蚕10张以上的大户34户,培育蚕桑专业示范强村7个,蚕丝被加工家庭作坊8家。目前已经成功注册了“重耳川丝韵”品牌,鼓励蚕桑企业及合作社注册“季隗公主”“紫冰忆梦”“望瑶堡”“梦丝媛”“丝特舒”“圣地后生”等多个蚕丝被商标,“子长蚕茧”“子长甜桑”地理商标正在申报。
  “截至目前,子长市万亩蚕桑产业带初具规模,桑园面积6.9万亩,年养蚕4000张,黄金蚕500张,生产蚕丝被2.4万斤、蚕沙保健枕2500个、桑叶茶3吨、桑枝食用菌10万棒。”子长市蚕桑开发中心副主任温建如说道。
  为产业腾飞插上“金色翅膀”
  科技创新引领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走进子长市恒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现代化流水线上,两台机器人正在工作,只见机器人把一个个养着小蚕的蚕匾搬运到流水线上,经过消毒、桑叶投放等程序,再把蚕匾集中放置好,整个操作过程工作人员只需要做些辅助工作就可以了。
  “智能化养蚕具有省时省力省工的特点,解决了农村用工难的问题,增加了我们蚕农收入,为我们传统养蚕蚕农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养殖户侯海燕说,“以前我们只喂养几张,有了新技术新设备,养蚕户的数量都增加了。”
  近年来,子长市在挖掘子长蚕桑的多元价值中提升蚕桑系列产品品质,在培育多元品牌中加快蚕桑产业发展步伐,在开发多种功能中完善蚕桑产业链条。通过加强新蚕、桑品种引进和人工饲料小蚕共育、大蚕饲养等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使蚕农的蚕、桑品种均成为适合子长市生产的优质品种。
  子长市蚕桑开发中心副主任杨小军介绍,目前,子长市优质桑蚕新品种、小蚕共育技术、优良蔟具、省力化养蚕覆盖率分别达到100%、95%、90%、85%以上,养蚕劳动强度降低50%以上、养蚕效益提高50%以上。
  截至目前,子长市已攻克高效桑园建设技术、小蚕共育工厂化智能化管理、蚕种催青、人工饲料小蚕共育技术、大蚕省力化饲养技术、蚕病综合防治技术、蚕桑副产品开发技术、机器人智能化养蚕技术等12项技术难题;获得“一种农业机械化大规模桑蚕养殖用撒粉工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完成《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人工饲料小蚕共育技术》《蚕病防治实用手册》3本专著。
  为产业兴旺注入“源头活水”
  “随着天气越来越热,养蚕的病虫害预防和蚕棚内的温度控制尤为重要,关系着上蔟结茧的成功率和质量,所以大家一定密切关注温度,观察正在食桑叶的每一个蚕……”
  在子长市蚕桑产业链延伸培训会上,陈正余教授为子长市蚕桑开发中心党员干部、子长各大蚕桑产业合作社、蚕桑技术人员及蚕桑大户代表等,耐心地讲授夏蚕喂养技术。
  陈正余系安康市蚕桑产业发展中心蚕研所所长、安康市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安康学院兼职教授,是子长市引进的特殊专业人才。
  “为促进子长市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专家人才引领示范作用,子长市挂牌成立了省级蚕桑专家工作站,陈正余成为子长市省级蚕桑专家工作站首席专家之一,每年定期深入子长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子长市蚕桑开发中心副主任慕登军说道。
  2019年5月,子长市成立了子长市蚕桑专家工作站,2023年成功申报省级蚕桑专家工作站,依托省级蚕桑农业园区和省级蚕桑专家工作站,向外聘请8名二级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工作团队,指导子长市蚕桑产业发展。线上,利用各级平台、微信(QQ)群等媒介,通过“点对点、一对一”的方式,开展在线培训、在线指导、在线答疑,多种方式多种渠道为我市蚕桑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线下,组织技术员与养蚕大户先后赴榆林、安康、汉中、杭州、广西、四川南充等地学习考察产业发展先进经验,并适时举办蚕桑技术技能培训班,现场进行示范指导,实现了户有技术“明白人”,村有技术“带头人”。
  慕登军说:“蚕桑专家工作站的成立,为使子长蚕桑企业、合作社及能人大户掌握精湛的技术,培养了一批本土‘高尖新’人才,夯实了全市蚕桑产业基础,筑牢了蚕桑产业发展基石。”
  截至6月底,子长市举办蚕桑产业培训班13次,听课蚕农、技术员、蚕桑产业公司负责人等达2000人(次),编撰印发《蚕病防治实用手册》《子长市蚕桑生产技术标准》《大蚕饲养技术》《春季桑树栽植技术》及《果桑栽培技术》等技术宣传资料各1000余份。
  为乡村振兴打造“希望之路”
  “现在喂蚕轻松多了,以前我们蚕农要自己买蚕种共育,小蚕的疾病比较多,成活率低,一年下来蚕农的收入很低,现在给我们免费共育小蚕,领取回去再喂15天左右,小蚕就结茧了,养蚕的时间短、效益也好。”子长市涧峪岔镇毛家河村的刘崇胜说道。
  刘崇胜说的小蚕共育是子长市近年来坚持发展的一项惠民政策。小蚕生长发育较快,是增强体质阶段,小蚕饲养好了,就为蚕茧丰收打下了好的基础,故有“养好小蚕一半收”的说法。
  子长市积极探索“小蚕共育”模式,“短、平、快”的效益优势进一步凸显,降低养蚕成本,提高养蚕成活率,促进蚕桑产业发展。今年,子长市蚕桑开发中心夏季第一批次共发放共育小蚕1000张,涉及南沟岔、马家砭、安定等镇。
  “做好小蚕共育工作,能保证小蚕生长发育所需的温度、湿度、光照和气流,有利于蚕的成长,能够大幅降低蚕病发生率,使蚕茧高产、稳产,提高养蚕的经济效益。”杨小军介绍说。
  蚕桑是子长的一项优势传统产业,有近三千年的发展历史。作为国家“东桑西移”和陕西省第一批蚕桑示范基地县,桑蚕产业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新丝路”。子长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子长市“十个一批”促进脱贫群众增收奖补措施》等一系列产业补助政策,支持脱贫户、“三类”监测户发展蚕桑产业。每年为蚕农免费提供蚕种、蚕药、有机肥、消毒设备,并配备方格蔟、蚕盘等养蚕配套设施。同时,采取“订单农业”的模式,启动蚕茧保护收购价,在市场价格的基础上每斤提高5元,提前与蚕农签订购销合同,切实增加蚕农收入。依托蚕桑现代农业园区,带动487户脱贫户通过栽桑养蚕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子长蚕桑产业已发挥了农民增收致富中的骨干作用,使小小‘蚕宝宝’成了农民发家致富的‘金宝宝’。”温建如说,“今后,我们将围绕子长市委、市政府的产业布局,科学谋划,着力打造子长蚕桑知名品牌,大力引进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做强优势特色,延长产业链条,积极培育蚕桑品牌,走出一条栽桑养蚕、桑茶养生、果桑采摘、观光旅游的全链融合发展之路,推动蚕桑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蚕农不断增收,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