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13日
“丹毒”:不容忽视的皮肤感染
记者 宋伟 刘晶

  酷暑时节,烈日如火球般炙烤着大地,多地相继迎来了大暴雨,导致路面积水过多,有一部分人在浑水里行走后引起单侧足部或小腿的红肿、疼痛、局部皮温升高,多半考虑是感染了丹毒。很多人对丹毒并不熟悉,初识以为是“中毒”,丹毒虽以“毒”命名,但却是一种细菌感染的皮肤病。
  那么,什么是丹毒,哪些情况容易感染,如何防治呢?为此,我们采访了延安市人民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马涛。
  什么是丹毒?
  马涛说,丹毒是一组累及皮肤深部组织的细菌感染性皮肤病,多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主要累及淋巴管。细菌可通过皮肤或黏膜细微损伤侵入,比如皮肤真菌感染(足癣)、趾甲真菌病、小腿静脉血栓形成、虫咬皮炎;患有鼻窦炎、鼻前庭炎、外耳道炎、口腔溃疡、慢性湿疹等;机体抵抗力低下(如糖尿病、慢性肝病、营养不良、肾病综合征)等;还有不良生活习惯,如抠鼻、酗酒、不讲究卫生等均可诱发。
  其实,丹毒在医学界还有一个名称叫“淋巴管炎”,有的老百姓会称之为“流火”。一般起病急,好发于面部、小腿、足背部等处,多为单侧性。前驱症状有高热、寒战,典型皮损为水肿性红斑,界限清楚,表面紧张发亮,迅速向四周扩大。可出现淋巴结肿大及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病情多在一周左右达高峰。消退后局部皮肤可留有轻度色素沉着和脱屑。
  哪些情况容易感染丹毒呢?
  马涛说,丹毒主要是由细菌感染所致,沿着淋巴管走行,所以首先要注意原发感染病灶,比如夏季暴雨天气环境下,雨下得非常大,这时候去蹚水,皮肤上如果有一个小破口,就可能会造成皮肤软组织的感染;还有一部分人群是因为皮肤被蚊虫叮咬,挠破后有了伤口,而导致单侧皮肤的红肿、热痛、局部皮肤温度特别高,有些人可能还伴有发烧,这时也考虑感染了丹毒。
  还有一些常见诱发因素如抠鼻、挖耳、抠脚缝,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抠鼻一时爽、抠到火葬场”,也能充分体现一个小破口感染后的影响力。
  感染了丹毒该怎么治疗?
  马涛说,正因为丹毒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皮肤深部组织引起,因此积极寻找诱因尤为关键,劝告大家不要长期反复抠抓挠某个部位,尤其是皮肤黏膜处,因为一个小的创面也会导致很大的感染。对于丹毒来说,因其感染的位置极深,沿着淋巴管蔓延,所以本病以系统治疗为主,单靠外用药物是远远不够的。
  早期、足量、足疗程的抗生素治疗可减缓全身症状,控制炎症蔓延,并防止复发。常用制剂首选青霉素。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喹诺酮类药物或头孢类药物,必要时,可根据细菌药敏试验结果调整使用敏感药物。疼痛剧烈时,可遵医嘱予以口服止痛药来缓解。对于体温在39℃以上且物理降温效果不明显的患者,可使用解热镇痛类的药物降温。
  局部用药以湿敷为主,并可外用抗生素软膏涂抹,可加用物理治疗,如紫外线照射、红外线等,均有一定疗效。已化脓者应行手术切开排脓。
  急性期患者疼痛明显,影响其活动,需要卧床休息。下肢丹毒的患者应抬高患肢并制动,同时可以做一些健肢的屈伸运动,避免下肢血栓和压疮的发生。患者可自行下床活动时,应避免长久站立,以免引起下肢水肿。
  经早期规范的抗感染治疗后大多可治愈,部分患者可反复发作或迁延成慢性病程。丹毒可能会反复发作,造成身体痛苦,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质量。反复感染可导致局部色素沉着、皮肤瘢痕、淋巴管性水肿及“象皮腿”等,但极少导致死亡。
  如何预防丹毒?
  马涛说,饮食宜清淡,少量多餐,宜选择高蛋白质、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多饮水保持排便通畅,不宜进食刺激性的食物,如酒、浓茶、咖啡、辛辣食物等。日常生活注意清洁卫生,保持床上用品清洁干燥、柔软,并勤换衣物。建议穿宽松柔软的棉质内衣,避免对患处皮肤的摩擦。居住环境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良好的温度和湿度。
  注意皮肤清洁,尽量避免皮肤外伤,并及时处理小创口。与丹毒相关的足癣、小腿静脉血栓形成、鼻炎等疾病应积极治疗。皮肤病变出现瘙痒等不适时,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湿敷,避免搔抓以免发生感染。尽量避免抠鼻、酌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在接触丹毒患者前后,应洗手消毒,防止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