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我们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孕育形成的所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能够激发广大人民的精神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关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强大中小学各学段之间的协同衔接,将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构建一体贯通、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培根铸魂工程。
将革命文化融入小学思政教育,增强学生的革命情感。小学阶段重在启蒙性学习,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小学语文课、道德与法治课、班会课都在思政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学生接受革命文化熏陶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中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使学生感知不同历史时代革命伟人的丰功伟绩,例如《小英雄雨来》中为了掩护革命同志与敌人巧妙周旋、宁死不屈的革命英雄,《刘胡兰》中演绎出的革命感人篇章,以及《延安,我把你追寻》等诗歌散文中体现出的革命情感。班会课上从认识国旗、国徽到革命故事的倾情讲解,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的朴素情感,初步树立学生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志向。革命传统教育也被列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七大教育主体之一,《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中明确要求要会唱国歌、尊重国旗国徽、热爱革命领袖、了解革命英雄的光荣事迹。
将革命文化融入中学思政教育,提升学生的革命知识。初中阶段重在体验性学习,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基础。青春期是中学生情感与认知快速建立的阶段,体验性的学习能够在革命情感的基础上,更好去巩固和提升革命知识。通过“观看革命影片”“诵读革命经典”“红色校园文化长廊”等活动营造出浓厚的革命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革命精神培养过程中。与此同时,充分发掘社会资源,通过参观革命纪念馆、革命根据地让学生亲身感受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通过这些具体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还能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为未来成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人才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不断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将革命文化融入高中思政教育,凝聚学生的革命精神。高中阶段重在常识性学习,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这一时期,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常识性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而更是思维方式的塑造。可以引导学生系统梳理革命历史脉络,分析革命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深入理解革命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培养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围绕革命历史事件、革命领袖思想等进行深入探讨,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优良作风进而传承弘扬革命精神。同时,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引导学生用革命文化的视角审视现实问题,增强他们的政治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掌握丰富的政治理论知识同时,树立起坚定的政治信仰和革命精神,为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
将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坚定学生的革命传承。大学阶段重在理论性学习,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使命担当。使学生自觉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持续推进“四史”学习教育、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全体学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课”、观看“全国高校党组织示范微党课”等主题学习活动。组建寒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井冈山、遵义、延安等革命圣地调研红色革命文化,不断发掘红色革命文化,从中汲取强大精神力量。并完成成果转换,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参与“挑战杯”“互联网+”等大学生科创竞赛。将革命文化融入学生团学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使学生自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品德修养,毕业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面向西部地区和基层一线就业。不断传承革命文化,并投身实践,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滨河学校小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