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邓志宏 摄 来到延安,你如果拜访了那条曾经哺育过中国革命的滚滚延河,拜访了那座曾经指引革命航程的巍巍宝塔山,拜访了那些曾经呕心沥血的革命先辈的旧址故居,可别忘记再拜访一下延水之滨的清凉山——那是一座外貌普通内涵丰富、多姿多彩的黄土山麓,她曾经是缭绕红色电波,传播革命舆论,架构信息桥梁,播洒理想之光的高燃之地。
远远望去,清凉山像守护在延河岸边的一位老人,静静地望着对面的宝塔山、凤凰山,俯视着面前滚滚东去的延河水,回忆着风云激荡的当年。可是有谁知道,在延安时期,反围剿,反封锁,团结抗战,这里曾经在波诡云谲的舆论战线上,进行过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陈毅元帅的诗作以点睛之笔指明了清凉山在全党全国人心中的显赫地位。现在,“万众瞩目清凉山”几个熠熠生辉的大字,矗立在清凉山高高的崖壁上,成为红色延安的又一个标识。
党中央和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于1937年1月进驻延安后,清凉山逐渐汇聚起一批批新闻工作者,他们开始在清凉山的窑洞里创办通讯社、筹办广播电台、发行报纸刊物。《新中华报》《边区群众报》《解放》等报刊陆续办起来了,还开了个新华书店,中央宣传部、党报委员会、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社、新华广播电台等宣传新闻机构也相继成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清凉山汇集的这些新闻单位和无数默默无闻的新闻人,在极其简陋的窑洞里,如同“洞中仙人”一样,精心推敲着每一段文字,仔细地编排着每一篇文章,书写着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那些艰苦卓绝的日子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这里树立起信念与牺牲、光荣与梦想的丰碑。
1941年3月,中央决定创办党的历史上第一张大型日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杨松被任命为第一任总编辑。他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奋斗精神,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与报社同志一起克服种种困难,使《解放日报》成为党指导中国革命的重要武器。他在处理各项繁重的日常事务外,还亲自写作社论,报纸发刊一个月,他就写了29篇社论。
他们中间也有许多人过去从未接触过新闻工作,却要铁肩担道义,妙手写文章。然而,不论是刚刚放下枪杆子就拿起笔杆子的战士,还是不远万里跋涉来到延安的青年学生,还是那些土生土长的陕北汉子,都义无反顾地在这里以笔为剑,以梦为驹,用文字记录真实,用声音传递希望。
沿着曲曲折折的山路走上去,看着那些石窟、佛龛、窑洞,当年的一幕幕便浮现在眼前。
在清凉山石岩下的万佛洞里,在山上摩崖石刻的诗湾里,在散落于山坡上的窑洞里,他们于昏暗的油灯下,有的写新闻稿,有的改群众来信,有的撰写社论、述评按语,有的印刷校对、订正文字……没有发电机,就改造汽车引擎;没有印刷纸,就用马兰纸;群众里95%都是文盲,那就开展识字运动,组织读报活动……
1942年毛主席题词“深入群众不尚空谈”,为广大新闻工作者指明了方向。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延安整风运动等抗日救国、治党治军方略,《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毛主席重要文章著作,连同陕甘宁边区、解放区的革命实践,以及老百姓的火热生活,都曾首先在这里变成铅字,都曾首先在这里的报刊上展现。清凉山就是延安,延安就是共产党、毛主席,来自这里的消息振奋着全国人民,它就是指引全民族救国存亡的灯塔。
清凉山,普通的是她的外貌,不普通的是她的历史。在这座理想高燃的山上,新闻工作者前辈们,面对重重困难,以创新与坚持铸就了从中央至区县的五级党报网络,信息之光照亮了陕甘宁边区的每一个角落。而新华广播电台的发展,更是为边区带来了文化的春天。其间,毛主席为了丰富电台播出内容,还亲自赠送了珍藏的唱片,体现了领袖与人民心连心的情谊,成为我党新闻史上的佳话。
中央印刷厂的机器,不分昼夜地旋转着,赶印各种报刊文件和宣传册子。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抗日战争的政策和策略,群众的呼声和要求……通过一份份报纸刊物,传送到大江南北、祖国各地。
特别是新华广播电台的电波,每天穿透万里碧空,像是一道道耀眼的闪电,划开了风雨如磐的华夏大地,为无数人指明了前行道路。人们知道,在祖国遥远的西北角,有一片红色的热土——延安,那里有一群共产党人像天上的北斗明星一样照耀着大地,他们正在为了祖国光明的未来不懈奋斗……
延安,不仅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也吸引了许多归国华侨。在清凉山,有20多位归国华侨用流利的英语参与电台播音或新华通讯社的译电工作,打破国民党的封锁,对边区了解世界和对世界讲述中国,架设起延安通向外界的桥梁,被形象地称为“千里眼”“顺风耳”,确保了党中央在延安“耳聪目明”。他们成为了党的情报前哨,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海纳百川的伟大力量。
清凉山,作为当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中枢,成为新中国广播、新闻、出版事业的发祥地。据统计,中共中央驻扎在延安期间,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共有上百家报纸和杂志,在最简陋的条件下,用最简单的方法,记录着时代的脉搏,传递着真理的声音。
如今,岁月的痕迹沉淀在山脚下的清凉山新闻纪念馆,那一件件展品,一封封电文,一张张泛黄的照片,都在无声地讲述着过去。当我们再次凝视这座并不巍峨的山时,她的每一块石头、每一片树叶,都似乎在诉说着当年的故事。清凉山,在不见硝烟的战斗中,见证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孕育了一代新闻人的光荣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