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22日
回到“家”,再出发!
——“记者之家”大学堂延安教育实践项目启动暨传承初心、增强“四力”培训侧记
  记者 刘彦
  初秋的延安,日愈骄,天高云淡风微凉。在这清爽美好的时节,清凉山迎来了一群“回家”的人。
  清凉山是谁的“家”?“回家”的又是什么人?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也是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发祥地。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在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由党中央直接领导,党和人民的新闻战士们,在清凉山的窑洞里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出版了《解放日报》《边区群众报》等报纸,筹建了新华通讯社、新华广播电台,办起了中央印刷厂、新华书店等新闻出版单位。
  抗日救亡的号令从这里发出,“红色电波”将红色主张传遍世界,红色书报照亮了每一颗中华儿女的心……“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陈毅在党的“七大”会议上的清凉山赋诗,让红色新闻山上新中国新闻事业的熊熊之火愈加热烈。
  深入群众,不尚空谈——记者的“家”在清凉山。
  “3,2,1,启动!”8月20日上午,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联合省委宣传部、省记协在我市启动“记者之家”大学堂延安教育实践项目。
  中国记协主席何平说,中国记协启动“记者之家”大学堂延安教育实践项目,目的就是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延安精神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依托革命圣地的红色资源,引导新时代广大新闻工作者赓续红色血脉,传承新闻初心,从延安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践行“四力”为落脚点,以“四向四做”为出发点,做政治坚定、引领时代、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记者之家”在延安。
  “传承初心、增强‘四力’培训”开始了。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全国性行业类媒体、各省级主要新闻单位的青年骨干记者们都回“家”了。
  红中社从瑞金出发,新华社在延安筹建。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新华社高级记者朱玉不止一次来过延安。如今的延安山青水绿空气好,天蓝云淡人热闹,让她刮目相看。朱玉说,“传承初心、增强‘四力’系列培训”,让中央和地方新闻单位的青年骨干记者们——今日党和人民新闻事业的生力军,在延安触摸红色历史,赓续红色血脉,这是红色新闻DNA的传递与接续。
  回到延安,回到清凉山,年轻的新闻工作者们走进延安新闻纪念馆学习延安时期党的新闻宣传工作优良传统与宝贵经验;在杨家岭革命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听来自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国日报社、新华日报社、科技日报社等新闻单位的导师们分享“讲好中国故事”的心得体会、经验启示……
  “《边区群众报》最大的特点是直接办给广大群众阅读,内容与形式极具大众化,通俗易懂,使识字少的人能看懂,不识字的人能听懂,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张大众化的报纸,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咱们的报纸’。”《陕西日报》源于清凉山上的《边区群众报》。在延安新闻纪念馆,听着讲解员的细致讲解,陕西日报社记者侯燕妮被新闻先辈们以笔作枪、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感动着。
  “回到延安参加培训机会珍贵,这里的一切都让我在追寻初心中更加坚定了做好党的新闻事业的决心。”侯燕妮说,作为一名青年记者,她将积极弘扬延安精神、传承新闻初心,坚定不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宣传党的主张,努力做到活学活用、知行合一,练就过硬本领,推出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佳作,用满腔热忱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年轻的新闻工作者们重任在肩、使命在前。
  “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我们非常迫切地需要把中国价值、中国方案、中国理念、中国贡献向世界讲清楚。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仅仅进行信息传播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要挖掘中国政策、中国方案、中国贡献背后的思想力量。”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孙尚武说,下一步在做好价值传播方面应该下更大的功夫,取得更好的成效,要从内容方面把中国故事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挖掘出来,要在新媒体时代选择好的传播手段和方式,让受众更容易接受,让内容更容易传播。
  “Everybodylikesagoodstorywelltold.”新华社对外评论专题室副主任缪晓娟是“向世界讲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的个中好手之一。看着她分享的《真实中国:民主自由人权探索之旅》《中国市长:全过程人民民主故事》《MiaoVlogs|驻华女外交官们的奇妙旅程》等国际传播作品片段,以及作品创作过程中的一些“事故”与故事,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上成长起来的青年国际传播工作者“阿语小魏”——浙江广播电视集团钱江都市频道编辑魏婧媛收获尤其多。
  “我主要做的是面向阿拉伯世界的外宣工作,就是挖掘一些在浙江生活的阿拉伯人以及在阿拉伯国家生活的浙江人的故事。”魏婧媛说,新闻工作者来到延安就是真的回家了,这里的精神滋养对她今后的国际传播工作具有很大的启示,自己要学习清凉山上新闻先辈们“缺什么就造什么”的艰苦朴素、求真务实、胸怀理想、脚踏实地的优良作风,学习他们“深入群众,不尚空谈”的优良传统,不断练本领、强“四力”,用更加贴合受众的叙事逻辑和语言表达,去生产更多有温度、有共鸣、有品质、有思想的国际传播作品,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贡献绵力。
  回家,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征途在前,更须担当作为。传承初心、增强“四力”培训还在继续,年轻的伙伴已经出发。
  来自青海日报社的融媒体记者谭梅表示,实地体悟延安精神,切身感受清凉山上新闻先辈们的新闻初心和艰苦奋斗,现场聆听行业大咖的专题培训,让自己收获满满,一定会将学来的经验和知识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去,学以致用,对外讲好“三江之源”青海的故事。
  延安之行过半,新华日报社全媒体国际传播部记者钱盈盈已在尽力汲取吸收养分。“延安革命纪念馆馆长刘妮关于‘埃德加·斯诺与海伦·斯诺延安之行新闻实践活动及其现实启示’的现场教学让我印象非常深刻,还有业界优秀前辈们的专业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解析,都让我很受触动。”钱盈盈说,回到“家”,再出发,自己会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消化实践延安之行的诸多收获,做更加政治坚定、引领时代、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