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认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说法,一个人书读得多了,身上自然就会带一股书卷之气,在书的影响下,言谈举止间便本能地流露出读书人所特有的气质来,或温雅或脱俗,或不卑不亢,或典雅大方。因此,与书籍结伴,就能为人生奠基、为精神打底;与博览同行,就能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有人说,世界因文学而美,文学因书籍而美。所以,我们自小就接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古训。于是,我们自然知晓读书之美,但那种美的功利性太过明显。其实,更多的时候,我们还在现实之外追寻一种和书中同样的意境,羡慕古人和先哲驾一叶扁舟,徜徉于山水之间,留下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豪迈;于是,也想学他们一样,惬意地品一味香茗,徘徊于田野之际,玩味“小桥流水人家”的清雅;于是,在一些与孤独为伴的日子里,沉浸在一抹夕阳的温暖里,独坐在房间的一隅,手捧一卷好书,陪伴一些如水的音乐,闻着菊花茶的清香,看它们独自沉沦,独自盛开,任凭思绪游荡于六合之际,品味“断肠人在天涯”的愁苦和悲伤;于是,知道了读书的美,知道了那是清澈的双眸里紧锁的渴望,那是灵魂深处自然的歌唱。
或许,读书的美源自追寻。为了那些需要追寻的梦想,为了那些需要填补的空白,爱读书的人们平白无故多了一份“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孤独;因为孤独,人们徒添了一些“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无奈;因为无奈,人们便产生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感慨。因此,喜欢文字的人是痛苦的,也是孤独的,也正是在那种痛苦和孤独的沙砾中,磨砺出了永恒和唯美这样璀璨的宝石,让文人志士为之倾倒,哲人古贤为之憔悴。所以,读书的美,读书的境界,都蕴涵于此。小小书卷,涵盖了大千世界,靠着书籍的滋养,读书之人方能“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转眼间,已听闻春鸟报晓之音,心中满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感动和温暖。
记得小时候,自己并不懂选择怎样的书籍来读,更不知道书也能读出味道,但凡是书皆可读,大有“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直到自己长大一些,喜欢写日记,喜欢在笔记本里摘录那些感动自己的句子,直到自己把书中的思想转换成自己的思想,也直到自己喜欢上了写作,并且最终形成自己的文字风格。才知道,读书,只有读出味道来,才能不断激活思想。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读完一本好书,犹如饮下一杯甘醇的美酒,酣畅淋漓、回味悠长。人生多繁忙,事事总相随,不是每个人都能静下心来去读书。所以,读书贵在坚持,读书需要心境,只有当我们捧出心中最为柔软的温情和最为细致的情怀去迎接书籍的墨香,才能对人生道理、人生价值的感悟有所把握,才能真正享受读书的乐趣。
清人萧抡谓说过,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可见,只有坚持不懈地读书,潜心静气地思考,思想的源泉才不会枯竭。所以,我们身处凡尘,每个人都是凡夫俗子,自然都应该徜徉在书籍的海洋里,使自己得到知识的浸润,受到书香的熏陶,使自己境界高远、胸襟开阔、学识通达、思维敏捷,使自己的认识有感悟、品位有提升、思想有创新。通过阅读不仅能与先贤对话、与智者交谈,还能启迪思想、提升心智,使自己在思维的天空、想象的王国中自由翱翔、纵横驰骋,摆脱惯常思维的约束,冲破旧观念的禁锢,形成创新的思路。如果我们能站在智者的肩膀上,透过纷繁复杂的矛盾和纷纭混沌的现象,敏锐捕捉、积极消化、充分吸收各种信息和知识,就能为自己的灵魂找到出口,就能在平凡的生活里诗意地栖居。
然而,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一味读死书,沉浸在烘托出的意象中,脱离了现实,就会和这个世界分离。因为,现实的残酷,人性的自私也是客观存在的。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计而奔走,每天都是快节奏的生活,些许的无奈,些许的感伤。所以,在徜徉书海,沉醉于诗情画意之中时,还要清醒地知道什么是现实,什么是真实的生活,毕竟这个世界俗人太多,也可以说高雅之人太少了。只有在工作之余闲暇之时,才能让书籍的清泉浇灌自己的内心。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读绵绵无绝期。在每一个平凡而简单的日子里,读书不仅给我带来内心的宁静,还能让我在书中找到希望和安慰。
我读,故我在!因为读书,所以快乐!
(安塞区第二小学教师 谢万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