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孙艳艳 刘彦
近日,走进富县鄜城街道监军台社区,辣子绿,柿子红,豆角茄子挂满枝;乡村美,游人多,农家院里品美食,一派繁荣景象。
今年以来,监军台社区以“千万工程”示范村创建为契机,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延伸产业链,围绕可观、可感、可食,发展小而精的庭院特色农业产业,让庭院经济“蔬”写农业花样文章,让庭院“方寸地”成为乡村“致富园”,激活乡村振兴发展新动能。
发展共享菜园
“我的黄瓜栽得早,长势也好,现在都吃了3茬了……”日前,在监军台社区今年打造的共享菜园里,种植户郭建龙正在拔除菜园的杂草。
为了壮大集体经济,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今年3月份,监军台社区利用城郊交通方便的区位优势流转了15亩土地,发展集种植、休闲露营、网红打卡为一体的96块共享小菜园,每一块菜园以500元的价格进行租种,并带动群众发展采摘园、露地菜种植60余亩。
郭建龙就是其中的一个租种者,他告诉记者,得知监军台社区有共享菜园能租种,他第一时间花500元租了一块菜园,在技术员的帮助下种植了西红柿、黄瓜、辣子等多种应季蔬菜。“菜园离城近,下班后随时可以过来打理,自己种的菜吃着更放心。周末也能带孩子参加劳动体验,感受收获的喜悦。”郭建龙说。
为了更好地服务租种者,监军台社区专门安排了技术管理人员帮助租种者解决种植过程中施肥、浇水、打药等问题。社区居民李寅虎从3月份开始就在共享菜园里帮助租种者打理种植蔬菜,家门口的工作让他既能挣钱又不误照顾家里。“平时租种户遇到施肥、打药等不懂的问题我帮助解决,租种户顾不上打理时我也帮助锄草、打掐,在家门口一个月还能挣1700元。”李寅虎说。
“目前,我们打造的96块共享小菜园已经全部租出,能增加集体经济收入4.05万元。”监军台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学宁说。
打造农家小院
走进监军台社区居民李义军农家小院,花枝繁茂,鲜花盛开,绿叶掩映,自然且清新,假山流水点缀其中,为整个小院增添了些许生机和灵气。李义军夫妇正在为下午的订餐准备食材。
李义军夫妇2017年就在自家院里开办农家乐,推出农家土鸡、凉粉干等特色美食小吃,引来大量县城及周边顾客慕名而来,年收入能达到30万元。
“我们这儿地理位置好,有东山旅游景点,社区的民俗小吃、非遗都很有名,村上人流量大,适合发展农家乐。”李义军说,刚开始做农家乐的时候生意特别好,每天都要雇5个人帮忙。
去年,富县鼓励引导群众以户为单元,利用自有院落空间及资源资产,依托庭院发展农家乐、民宿,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为李义军的农家乐补助了1万元。
目前,监军台社区以“五美庭院”示范村、“庭院经济”示范村创建为契机共有3户经营农家乐、流动餐厅,2023年均得到2000元至1万元不等的资金补助,经营者们纷纷表示,将借助政府的政策鼓励,扩大规模,带动更多群众共同发展,形成监军台餐饮品牌,引来更多客流。
传承非遗美食
油糕、软馍、开口馍等是富县的传统民俗小吃,逢年过节供不应求。
今年50岁的孙延琴是富县油糕、软馍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做了30年油糕,也创出了自己的品牌——“延琴油糕”。依靠油糕制作,家里的日子也像她做的油糕一样一天比一天甜。
“每天凌晨2点就起床制作,赶在8点到县城的综合市场售卖。”孙延琴说,她家油糕和软馍的品质都是顾客认可的,现在客源很稳定,收入每年都能达到20多万元。
孙延琴在监军台社区是制作油糕、软馍等最早的一家,在她的带动下,监军台社区有50多户每到腊月便集中制作软馍等民俗小吃。
与孙延琴家不同的是,监军台社区有着30多年制作经验的李炳延夫妇把家里的3间平房当作加工坊,制作凉粉干,年收入6万余元。
为了鼓励李炳延继续发展,影响带动更多群众增加收入,政府按照庭院经济政策中的庭院特色加工业,为李炳延补助了1万元。“政府的补助是对我的肯定与鼓励,我还要努力让日子越过越好。”李炳延说。
在监军台社区,经营庭院经济的家庭有52户,占到全村的四分之一,他们经营着食品加工、电焊汽修、种植养殖等多种行业,每户年均收入3万元~4万元。
鄜城街道以监军台社区为代表,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户为主体,以市场化、特色化、品牌化为导向,与区域特色主导产业相协调,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充分利用庭院闲置资源和空间,推动庭院经济与群众增收深度融合,使农村“方寸地”变成群众“致富园”。“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打造建设社区工厂,融合老传统,探出新思路,以手工馍、凉粉干、油糕、蒸碗等为主,建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融合发展基地,带领庭院经济示范户走集约发展道路,确保农村资源‘活’起来,农民腰包‘鼓’起来。”李学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