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在五月鲜花盛开的美好时节,我们以一场版画巡展的艺术盛宴相约,走进中国革命圣地延安,相聚在延安文艺纪念馆,举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哲里木版画全国巡展延安站展览活动的开幕式。
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从1935年至1948年,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留下了宝贵的延安精神。我曾经先后三次走进延安,每一次踏上这片土地,心中都充满敬仰。无论是走进凤凰山麓、走进王家坪,还是行走在枣园、行走在杨家岭,抑或是仰望宝塔山、领略黄土情,追寻着历史的足音,每一次心灵都得到净化与洗礼。
而这次踏上这片土地,是为一场版画艺术赴约。我们一行带着敬仰走进延安,走进鲁艺文化中心,走进桥儿沟鲁艺旧址,接受延安革命精神的洗礼教育,感受延安红色文化与文艺力量的厚重。
鲁迅艺术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创办的第一所培养抗日文艺工作者和党的文艺干部的高等学府。1938年2月,由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扬联名发起创办艺术学院,以中国最大的文豪、新文化旗手鲁迅先生命名。1938年4月10日,鲁迅艺术学院正式成立,1940年更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1943年并入延安大学后又更名为“鲁迅文艺学院”,简称“鲁艺”。
1945年底,鲁艺迁往东北、华北等地办学,成为新中国文学艺术事业的中坚和领导力量。特别是在八年浴血抗战时期,鲁艺培养了一大批文学、音乐、戏剧、美术等方面的人才。鲁艺人“自觉把艺术理想融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走出“小鲁艺”,走向“大鲁艺”,深入生活,贴近实际,创作出一大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时代精神和泥土气息的经典艺术作品。
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新兴木刻艺术无疑占有重要的地位。抗战时期,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木刻,不仅将新兴木刻运动推向了新的阶段,而且在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进程中留下了浓重之笔,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回望历史,一群祖国的优秀儿女从大江南北汇聚到这个叫做桥儿沟的地方,学习马列也学习文艺,澎湃的热情犹如风在吼、黄河在咆哮,燃起了革命的星星之火。一座座窑洞伫立在这里沉思,仿佛见到了艾青、李季、何其芳、周立波、古元、华君武、刘炽、吕骥、周巍峙等一批文艺家从历史中向我们走来,开启一次历史与现实的对话。那是思想与心灵久久的碰撞。
回望那已经沐浴在夕阳余晖里的东山,陡然感觉那一排排带有思想的窑洞,犹如崛起的一座座巍峨高峰,令人仰止、令人赞叹。因为怀着对革命圣地的敬仰,这次哲里木版画跨越千山万水,走进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来到延安鲁艺纪念馆举办展览活动,旨在用延安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以版画艺术的形式,用有深度、有温度、有高度的版画作品,生动讲述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温暖故事,生动展示各族职工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每每读起贺敬之的这首诗,心中就充满着无限的感慨。一次延安行,一生延安情,一次鲁艺行,结缘鲁艺情。虽然延安之行是短暂的,但每一次走进延安,宝贵的精神洗礼是永恒的。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让我们追寻历史的足迹,一路砥砺前行。要记住,走得再远,不能忘记来时路,不能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
韩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