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姜顺
“原来初秋的延安这样美!”
“这哪里是黄土高原,明明是绿色高原。”
“延安的生态就是绿水青山最好的证明。”
…………
9月4日至7日,由省生态环境厅主办的2024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媒体行来到延安,为期3天的调研采访见闻,让媒体团的小伙伴们连连惊叹。
初秋时节,登上南沟村生态示范园观景台,放眼望去,皆是绿色。伴随着徐徐秋风,连片的苹果树挥动着枝叶,像是在和媒体团的成员们轻轻招手。
“依托苹果产业和观光旅游业,让曾经的荒坡荒山变成金山银山。咱村的人均年收入从2014年的4653元增长到2023年的21500元,去年村集体收入达到了63万元。”南沟村党支部书记张润生说。
南沟村位于安塞区西南部,总土地面积24平方公里,北连延安枣园,南接旅游名区万花,曲线回环。近年来,南沟村先后被授予全国扶贫经验交流示范基地、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大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教育基地等,实现了从荒山荒坡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的蜕变。
随后,媒体团又实地调研了杏子川采油厂CCUS项目。CCUS项目创建了CO2捕集、驱油、压裂、封存及安全监测全流程一体化技术体系,制定并发布了国内首套CCUS项目温室气体减排核算、核查团体标准,首创了低渗透油藏CO2驱油与封存协同表征方法,自主研发了首套适合黄土塬地貌的油藏CO2封存井—地联合微震监测系统,创建了适合黄土塬地貌的多维环境监测及预警技术体系。
“项目每年按封存30万吨CO2计算,相当于约1.2万亩阔叶林每年的光合作用吸收的碳量,也相当于植树270万棵,可节约水资源90万吨/年。”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杏子川采油厂双碳管理办公室负责人杨永钊自豪地向媒体团成员们介绍道。
“这个项目于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有重大意义。”人民网陕西频道记者吴德锋说。
“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在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内,媒体团成员们纷纷用手机、相机记录园内河流、沼泽、库塘、人工稻田和沟渠等自然景观和田园风貌,休闲广场、亲水平台、景观桥、雕塑等设施的巧妙搭配,让人文艺术充分融入到生态环境当中。
“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现有脊椎动物232种,其中鸟类132种,小、白鹭、苍鹭等水鸟显著增加,还观测到东方白鹳、黑鹳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这是大自然对南泥湾环境的褒奖与肯定。”南泥湾开发区管委会项目管理部干事王彦龙向大家介绍道。
“望着湛蓝的天,看着碧绿的水,听着悠扬的《南泥湾》,你能想到的就是,在一代又一代延安人民的坚韧与勤劳下,昔日的‘烂泥湾’才有了今天这般模样。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就是延安现如今生态环境的一个缩影。”中国网生态中国记者党雪润赞叹道。
晋陕峡谷壶口段植被修复项目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成效的一个生动实践,林业人通过打好环境问题整治、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彻底改善流域生态面貌。
来到老窑科作业区,媒体团的成员们认真聆听林业人讲述在艰苦环境中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植树造林的故事。老窑科作业区是宜川县2022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晋陕峡谷壶口段植被修复项目的一部分,属于“双重”项目,总面积2500亩,总投资90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土坑造林、石坑客土造林和退化林修复。项目的建成,有效减少黄河沿岸水土流失,促进黄河生态保护,提升生态景观和经济效益。
“通过一代又一代的林业人不懈努力植树造林,有效改变了黄河沿岸过去缺少乔木植被的状况,减少了流入黄河的泥沙含量,对保持水土、改善黄河沿岸的生态环境起到了巨大作用。”宜川县林业局副局长袁国荣说。
多年来,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建坝、退耕还林、植树造林……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持续推进,绿色不断在黄土高原上铺展。
3天时间里,媒体团的成员们还调研参观了延安水生态环保宣教科普基地、黄河壶口瀑布等地,大家一路拍,一路听,一路记,一路感慨,挖掘高质量发展的延安环保故事,聚焦延安环境保护工作的特点、亮点,通过短视频、图片、文字,记录、宣传今日的绿色延安、生态延安。
“这次媒体行让我收获很多,绿水青山新延安的背后,是老区人民长期奉献、默默耕耘的成果。回去以后,我一定要把在延安发生的生态故事讲给更多的网友听,让全国人民都来走一走、看一看,亲身感悟这里的秀美山川。”新浪网记者张彦波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