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15日
母亲的月饼味最浓
   倪小红
   在这个世界上,最圆的那轮明月,一定在故乡的上空,在游子的心中;最美味的那块月饼,一定是用亲情做皮,用爱做馅儿,贮满了浓浓的母爱。 ——题记
  又是一年中秋时,单位发了盒月饼,包装精美,有五仁的、豆沙的、蛋黄的、黑芝麻的,品种繁多,口味迥异,咬一口软糯香甜。
  味道是停留得最久的记忆,它像一把钥匙一样,不经意间打开记忆的阀门。一瞬间,我回想起与它有关的所有细节。嚼着月饼,我心里总会想起另一种月饼,那是小时候母亲亲手制作的月饼,黄灿灿的表面嵌了密密麻麻的芝麻粒,里面夹裹着黏稠的红糖和细碎的花生、核桃仁,与买来的月饼形状、馅料、口感完全不同。
  我出生在那个物资匮乏的80年代,那时我很盼望中秋节的到来。因为中秋节的到来意味着我能吃上母亲做的月饼。虽然母亲做的月饼味道和外观都不如商店里的,却总是能够给一家人带来欢乐。
  八月十五快到了,母亲停下手中的农活,从街上买回面粉、酥油,备好核桃、蜜枣、花生、葵花籽等做月饼的材料。母亲把烧开的酥油晾温,倒入小麦粉中,和面的温开水中放入少量的碱面儿,再打入两颗鸡蛋,把面和好后还需要醒一会儿。
  母亲开始做馅儿了。她把花生、葵花籽、核桃捣碎,枣去核切碎,一起搅拌、炒熟,要炒得足够香,却不能炒焦。完毕后,放凉,加入红糖,拌馅。
  最喜欢看到这样烟火气的场面,米黄色阳光从窗外透过来,映在母亲身上,就连影子都那么的清晰。母亲把发酵好的面揪成大小相同的小团,并擀成一个个圆饼,再把馅儿包入面饼内,将面饼放入枣木做的厚厚的月饼模子压实,然后用模子的一边儿敲击案板,把月饼磕出来。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道程序,敲击声响亮而富有节奏感,流动着一股欢快的旋律。挤压成月饼的雏形再均匀地撒上白芝麻粒。母亲细致地包完月饼,还会在每个月饼的外皮上描绘出各种各样的图案。母亲不是在做月饼,而是在精雕细琢一件件工艺品。
  母亲把做好的月饼放到刷了油的大铁锅中,然后蹲在灶旁,手持火钳娴熟地添柴,炉膛里红红的火苗舔着锅底,月饼在高温的作用下慢慢地膨胀,变得饱满而诱人,香甜的味道不可阻挡地一点点散发出来,那香味特别是对小孩子极具诱惑力和杀伤力。
  待到芝麻烤得发黄时,一股花生、葵花籽、核桃、枣、红糖、芝麻等混合成的诱人香味,瞬间就弥漫了整个屋子,直往人鼻孔里钻。我的味蕾早已蠢蠢欲动,虔诚而又激动地看着母亲从锅里铲出一个个焦黄喷香的月饼。母亲小心翼翼用铲子把月饼盛到盘子中,每个盘子盛上六块。
  “第一盘,祭祀祖先。”母亲告诉我,过节不忘根、不忘本,要对祖先的付出表示感恩,要懂得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第二盘,送给奶奶。”听到母亲的嘱咐,我端起一盘月饼,送到奶奶床前。奶奶双手颤抖地接过月饼,脸上顿时露出幸福的笑容。
  “第三盘,送邻居。”母亲要给住在附近的邻居端一盘。而邻居们也会将自己做好的月饼端给我们品尝,每家的味道都不一样,但那种刻在心里的爱都是一样的,如月饼一样朴实温暖。
  等做完这一切,母亲笑着将热乎乎的月饼递到我手里,并叮嘱道:“慢点吃,小心烫。”接过月饼,我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香味便直冲入人的五脏六腑,那滋味,浓郁爽口、香醇细腻、沁人心脾、温暖全身、回味绵长。一瞬间,我仿佛看见了风吹稻菽千重浪,听见了汗水滴落土地的声音,嗅到了五谷丰登的撩人香气,懂得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真谛。
  云弄月来花弄影,等到月上枝头,到了中秋节晚上,全家人围坐在院子里的大槐树下,一边欣赏着头顶的圆月,一边品尝着母亲做的月饼,喝着父亲种植的菊花茶,每个人的心中都溢满了温馨与幸福。
  时光如水,光阴穿梭,岁月随着母亲做月饼的袅袅炊烟飘向远方。弹指一挥间,三十年光阴一晃而过,当年用心为我做月饼的母亲已永远离我而去,日子也由过去的贫困年代发展到今天的小康盛世,月饼的食材也越来越丰富,但每年中秋时节,我还是想念着母亲做的那块热乎乎、溢满母亲味道的月饼。母亲制作的月饼,承载着对亲情的温故和曾经美好眷恋,足以让我穷其一生去追忆、去品味、去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