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17日
中秋文化知多少
  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
   节日传说
  嫦娥奔月
  相传,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所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写照。后来,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说:“明天乃月圆之夜,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
  玉兔捣药玉兔有多种多样的传说故事,它也是一种月精、月魂,也被用作月亮的代称,
  京剧《贵妃醉酒》里不就有“玉兔东升”吗。它怎么来的?一种故事说它咬住嫦娥的裙子,随嫦娥升到月中。它干吗总在捣药?它是代替嫦娥捣药,是不是想再制一颗仙药,让后羿吃了也升到月中与嫦娥团圆?北京传说,这位兔儿爷捣了药,还到北京走街串巷布医施药,所以过中秋节时,人们有的用泥塑造出一个兔儿爷的形象,有的在月光纸上显现兔儿爷的形象,这成了一种民间的艺术品,成了中秋节的一种节令吉祥物,成了节日的一种标志。
  吴刚折桂
  嫦娥有个邻居“吴刚伐桂”:月亮里有一棵桂花树,桂花树下有一个吴刚,因他在学仙时有过失,被罚到月亮上来砍桂花树,什么时候把桂树砍倒了,罚期就满了。吴刚在使劲砍,砍一下这树受一点伤,但马上就愈合了,随砍随愈合,任凭吴刚怎么砍,桂树总也砍不倒,从而显现出这棵月桂的仙气,月亮也因此有了“桂宫”“桂魄”的别名,“蟾宫折桂”也由此而出。桂花在中秋流丹溢香,堪称中秋节的节花。吴刚伐桂之无尽期,显现出时光之悠远无尽,也衬托出嫦娥之悠远无尽。
   节日民俗
  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古时候南北风俗各异,各地风俗不一,中秋赏月活动的文字记载出现在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吃月饼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那时,它也只是像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燃灯
  湖广江南一带,有在中秋节燃灯的习俗。无论是制灯船,还是瓦片叠,塔上燃灯,一盏盏明灯,都代表着人们丰收的喜悦和对美好年景的憧憬和祝愿,也表达了亲人团聚的欢乐。
  节日诗篇
  十五夜望月(宋)
  程颢芳
  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来源:中国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