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20日
栉风沐雨砥砺行 扬帆奋进谱新篇
——新中国成立75周年延安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75年来,在历届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筚路蓝缕,锐意进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有效提升,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一)经济规模实现突破。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经济基础薄弱,1949年全市生产总值仅0.34亿元,发展至1978年达到3.44亿元。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全面解放,全市经济提速发展,2000年、2011年经济总量分别突破百亿元、千亿元大关。从生产总值增速看,2001年—2011年全市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生产总值增速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由量的扩张向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转变,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1261.85亿元,2021年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2023年达到2280.24亿元、增长1.8%,2012年—2023年年均增长4.8%(按不变价计算)。
  

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二)人均生产总值跃居前列。延安人均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72元增加到1978年的238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3元。搭乘“改革开放”列车,延安经济总量稳步扩张,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随之实现新突破,1990年首次超过千元,2003年突破万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2005年—2015年和2018年—2023年期间稳居全省第一梯队,由2018年的67040元跃升至2023年100695元,首次突破10万元大关。
  

人均生产总值

  

单位:元



  (三)财政实力不断增强。1952年至1978年,财政收入由57万元增加至2509万元,财政基础较为薄弱。在积极财政政策影响下,全市财政收支迅速攀升,1998年财政收入达到12.28亿元,财政支出达到12.53亿元。2005年,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国家出台稳健财政政策,财政发展迈上新台阶,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十九大以来,财政收入由2017年的369.32亿元增加至2023年的572.74亿元,年均增长9.0%;财政支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逐步增强,2023年财政支出507.97亿元,较2017年增加154.69亿元,年均增长6.2%。
  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
  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工业发展主导地位逐步加强,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日益凸显,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一)农业生产质效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受耕作机械落后、农业规模较小等因素影响,1949年农林牧渔业产值仅为0.37亿元。改革开放后,农业经济蓬勃发展,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农业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种植业比重一支过大的局面有所改变,畜牧业比重不断提升。农林牧渔业产值1990年和2010年分别突破十亿元、百亿元大关,2023年达到423.33亿元,1978年—2023年年均增长6.7%。重点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粮食亩产由1949年的59.54斤增加至2023年的657.36斤;油料产量由1949年的0.65万吨增加到2023年的1.07万吨。苹果产业迅猛崛起,2023年苹果产量464.38万吨(1949年仅为2吨),较1978年增加463.51万吨。延安苹果“七上”太空,210吨苹果搭乘中欧班列“延西欧”首发出口国外。
  

苹果产量

  

单位:万吨


  (二)工业主导地位增强。改革开放后,在中省倾斜性政策(延长石油下放延安地区管理)扶持下,延安市紧抓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逐步形成了以石油工业发展为主,煤炭、卷烟、电力为辅的工业格局,工业发展蒸蒸日上,1998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为70.16亿元。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全市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规上工业总产值于2000年、2008年分别突破百亿元、千亿元关口,2023年达到2486.27亿元,1998年—2023年年均增加96.64亿元。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由1978年的20.1%提升到2023年的59.6%,提高39.5个百分点,工业成为延安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服务业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上世纪70年代,延安市经济发展呈现出以农业和工业发展为主的产业格局,服务业发展较为迟缓,1978年服务业增加值仅为0.69亿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主要生活服务需求明显扩大,服务业逐步兴起,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首次突破100亿元。十八大以来,全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服务业蓬勃兴起,2023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49.03亿元,2012年—2023年年均增长7.6%。
  三、“三驾马车”稳健运行
  (一)投资结构日趋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延安基础设施薄弱,投资不足,到197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也仅0.62亿元。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一大批交通、水利、电力、城建、通信等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用,1979年—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6%。2011年,明确“中疏外扩、上山建城”的城市发展战略,启动实施新区建设、老城改造、山体居民搬迁、沟道治理、市政设施配套、城市景观提升等重大工程,助推基础设施投资迎来十年高速发展期,2021年基础设施投资占全市固投比重较2011年提升21.1个百分点。在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的同时,投资结构也在发生转变。从产业看,投资结构逐步由“三二一”转变为“二三一”。一二三产业占比由2017年的3.3:30.7:66.0调整为2023年的6.6:52.9:40.5。制造业投资增长78.4%,占比20.4%,占比较2017年提升6.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比30.2%,较2017年提升5.3个百分点。
  (二)消费市场换挡升级。1949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0.097亿元,计划经济下居民消费水平受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消费环境有效改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于1994年和2009年突破百亿元、千亿元大关。近年来,全市出台一系列关于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消费增长的政策措施,消费市场保持稳步增长态势,2017年—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4.5%。新型消费业态发展势头强劲,2023年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额增长17.5%,占限上消费品零售额比重1.0%,较2017年提升0.8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消费潜力不断释放,限上新能源汽车零售额5.30亿元、增长1.2倍。
  (三)进出口贸易创新高。全市积极发挥海关职能作用,支持延安能源优势产业发展,助力扩大苹果、小米等延安特色农产品出口,全力促进延安市外贸经济发展。进出口总额由2014年的7.14亿元增加至2023年的19.84亿元,其中进口总额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进口额从2014年的零元增加至2023年的16.74亿元。随着相关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民营企业出口活力逐步增强,出口种类和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出口商品种类由2014年的120种增加到2023年的742种。近年来,延安市对外贸易持续向好,并呈现多元化特点。2023年全力保障首列中欧班列“延西欧”开行,推动革命老区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全力助推延安市建设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2023年,延安市鲜苹果出口1253万元,同比增长60.7%。
  四、民生福祉有效增进
  (一)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1949年总人口61.7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仅3.67万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完善,大量富余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城镇聚集,总人口数由1978年的144.88万人增加至1998年的192.63万人,非农业人口由1978年的16.57万人提升到1998年的38.67万人。近年来,我市从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优化城镇化规划设计、推进新型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等方面持续发力,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成功入选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常住人口由2005年的211.85万人增加至2023年的226.14万人,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32.01%提高到2023年的63.02%。
  (二)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领域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渠道,努力在做好做大“蛋糕”的同时,进一步分好“蛋糕”。198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有325元,2008年突破万元大关,2023年增至4310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2年的44元增加至1996年的1120元,2016年超过万元,2023年达到16492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017年的3.02缩小到2.6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城乡居民收入

  

单位: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
  (三)社保体系更加健全。全市上下积极响应党中央“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和“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工作要求,基本建立以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保险和社会救助为主要内容,全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2023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3.86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9.28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5.96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3.89万人;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56万人;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15.87万人,其中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9.19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38.51万人。全市拥有社会福利院2个,拥有床位938张;提供住宿的各类社会服务机构数54个、床位共6468张,其中养老服务机构40个、床位数5930张。全年城市低保对象1.25万户、2.35万人,较2012年减少1.38万户、3.74万人,保障标准为680元/月,增加300元/月;农村低保对象4.48万户、8.93万人,较2012年减少1.3万户、3.16万人,保障标准为6000元/年,增加3980元/年。
  五、科技创新要素增强
  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不断增加,全社会研发(R&D)经费支出由2009年的0.36亿元增加至2022年的10.03亿元,其中规上工业研发(R&D)经费支出由2009年的0.29亿元增加至2022年的7.73亿元。近年来,全市实施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倍增计划,科技创新主体持续增长,2023年底,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906家,较2018年增加783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37家,较2013年增加232家。2023年陕西顶端果业科技有限公司、延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被认定为陕西省“瞪羚企业”,我市瞪羚企业总数达到8家。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2年的0.34亿元增加至2023年的17.93亿元。
  六、生态治理卓有成效
  全市坚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持续做好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污染防治工作,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2023年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20.89万亩,较2017年增加32.76万亩,其中人工造林面积30.1万亩。全民义务植树812万株,森林覆盖率达48.07%。自然保护区7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5个),森林公园8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2个)。全市空气质量同比改善,优良天数达到323天,较2017年增加10天,位居全省第三;PM2.5浓度26微克/立方米,全省排名第二。
  砥砺奋进新征程,凝心聚力再出发。75年的开拓进取,铸就了全市经济社会的繁荣向好,换来人民生活的日新月异。今后,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牢记嘱托、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奋力谱写延安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延安市统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