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27日
乡村换新颜 村民腰包鼓
——宝塔区南泥湾镇桃宝峪村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一线见闻
  记者 白雪
  “很难相信这儿是黄土高原,跟我想象中完全不一样,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真是陕北的好江南,和歌词里唱的一模一样。”来自珠海的游客尧利军笑着说。
  走进宝塔区南泥湾镇桃宝峪村,汾川河水潺潺流淌,岸边的花儿馥郁芬芳,金色麦穗拱门下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正在拍照打卡,享受着“红”与“绿”交相辉映的美丽风光。一幅红色南泥湾、陕北好江南的画卷徐徐展开。
  “这儿就是我心目中的桃花源,村中有景,景中有村,真的美极了。”来自渭南的游客毛新英感叹道。
  桃宝峪村地处南泥湾开发区核心区域,地理位置优越、自然风光秀丽、红色资源丰富。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独立创办的第一所炮兵学校诞生地,也是中央管理局干部休养所旧址(俗称“红楼”)所在地。
  “红色旅游和绿色生态自带‘流量’,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来这儿观光,现在我们村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大伙的光景过得一天比一天好。”桃宝峪村第一书记王林说。
  跟随王林的步伐,记者来到桃宝峪村村民冯延东创办的集吃住于一体的陕北特色农家乐。
  冯延东介绍说,他把自家的7孔窑洞改成了民宿,里面配备空调、现代洗浴设施等,一点也不输给精品酒店。农家乐菜单上,香菇面、炖土鸡等地方特色美食也深受游客好评。
  “以前为了讨生活,只能跑到榆林打工。出去以后才知道,哪里都没有自己家好,能在家门口做一番事业就是我的梦想,现在梦想终于实现了。”冯延东说,这几年游客越来越多了,平均每天能接待100多人,年收入三四十万元,等到冬天淡季时,他还想在自家后院再建十几间民宿。 
  桃宝峪村村委会副主任高飞介绍说,桃宝峪村村集体收入主要来源于承包停车场和土地流转,村民收入主要依靠旅游产业、劳务输出和传统种植业。目前,村里共有民宿8家、农家乐9家,带动村民就业50多人。
  在桃宝峪村附近的南泥湾湿地公园里,游客同样络绎不绝,或三五成群拍照留影,或在绿水青山间观景赏茗。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从市区开车过来也就30多公里,在这儿吹吹风、喝喝茶,人一下就放松了,生活的压力也随风飘散了。”市民王延清说。
  “2019年的时候,村集体基本零收入,2023年达到了30.1万元,今年我们新成立了环卫一体化公司,预计村集体收入将突破50万元,村民收入也从2019年的人均1.52万元上升到现在的1.86万元。”王林说。
  和美乡村建设,要宜居宜业。不仅要让乡村产业振兴,让村民钱袋子“鼓起来”,更要改变乡村落后的面貌,让乡村人居面貌“颜值”全面刷新提升。
  走进桃宝峪村村民姚现恩的农家小院,房屋打扫得干净整洁,院墙焕然一新,他正坐着悠闲地玩手机。
  “我们以前院子、围墙都破破烂烂,现在政府都给我们修缮了,还弄了雨污分流管道,雨水污水分开走,村里臭味少了,河水也干净了。”姚现恩高兴地说。
  “千万工程”项目实施以来,桃宝峪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改造部分院落、硬化入户道路、加快厕改、实施雨污分离,全面提升了村民生活质量。该村还对稻香门广场沿线区域的裸露地块栽种景观树和花卉,硷畔底部实施石砌护坡工程,维修、粉刷村里老旧房屋、公共设施等,让村庄换了新颜。
  “现在,我们全村实现了水、电、气、网进村入户,村里所有巷道硬化了,市区公交车通行了,大家的生产生活、交通出行都很便利,对于村民来说,这就是切切实实的安居乐业。”高飞说。
  从“烂泥湾”到“好江南”,从“产业单一”到“农文旅融合”,近年来,南泥湾镇通过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紧紧围绕和美乡村建设,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和秀丽的自然风光,大力促进农文旅高度融合,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融入丰富的文化内涵,书写了和美乡村崛起的生动实践。
  “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红色旅游资源、生态资源优势,着重提炼乡村旅游乡、土、农元素,促进民宿农家乐集聚化发展,形成规模效应。”南泥湾镇组织委员宋博说,还要全面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和美乡村建设,形成强大合力,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