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的民主选举 ●市政协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 中共政协延安市委员会党组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当这一伟大胜利终于到来之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如同一道绚丽的曙光照亮了新中国的天空,开启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新纪元。
七十五载风雨兼程,七十五载肝胆相照,七十五载荣辱与共。回顾人民政协的光辉历程,犹如翻开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政协始终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服务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在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探索改革路、实现中国梦的各个历史阶段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延安,这片承载着革命历史荣光的土地,见证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延安市委员会从萌芽到茁壮成长的伟大征程。在这里,人民政协同样书写了壮丽的篇章。延安历届政协组织发扬优良传统、牢记政治责任,深入调研协商、精准建言资政,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延安实践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重温历史、牢记责任,民主之路蹚出来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之际,全面回顾人民政协的光辉历程,我们深感自豪与振奋。人民政协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延安,协商民主的发祥地,民主治理的星星之火在这里点燃。边区参议院、边区政府的组建以及选举,无不彰显着“三三制”、精兵简政的智慧。从瓦窑堡会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到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重庆谈判,再到关于召开旧政协会议、建立联合政府的建议,处处闪耀着民主团结的思想光辉。“窑洞对”中,毛泽东主席关于民主的深刻阐释,更是成了永恒的经典,如磁石般吸引着无数革命志士奔赴延安追寻真理,铸就了“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的动人传奇。
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的探索与实践,为人民政协的成立积累了宝贵经验,也铸就了我国协商民主的雏形。
人民政协的筹建,突显了共产党人的远见卓识。在这一伟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与社会各界人士代表反复协商,共绘民主蓝图。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的口号》,犹如一声嘹亮的号角,得到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民主人士、国内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的热烈响应。原定在东北解放区筹建新政协,随着解放战争的快速发展将会议地点改至北平,各民主党派代表和知名人士冲破国民党的阻挠和暗杀秘密北上。共产党人以宽阔的胸襟、谦虚的态度,为参会的各民主党派人士提供方便,从邀请宋庆龄到安置张治中的家人,无不体现着对民主人士的尊重与关怀。毛泽东在香山双清别墅亲切接见大批民主人士,到正阳门火车站迎接宋庆龄和程潜,这些场景成为历史的经典瞬间,为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届政协会议,赋予了人民政协特殊使命。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662名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国是。会议代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决定了首都、国旗、国歌、纪年,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人民政协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爱国统一战线和全国人民革命大团结在组织上的最后形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奠基,为开国大典作了全面准备。
从1949年到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当时还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下,肩负起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重任,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揭开了新中国历史的第一页。
第一部章程的诞生,开启了民主治理新纪元。1954年12月,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宣告共同纲领已为宪法所代替,人民政协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完成。从那时起,各级人民政协按照《章程》规定,积极履行职能,为国家的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改革开放,让民主治理重新焕发生机。持续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民政协开始恢复工作。1982年,人民政协的性质、作用载入宪法,为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开展工作提供了根本的法律依据。1989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确定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大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写入宪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政协发展成为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各级政协围绕推进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积极议政建言,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加强同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系,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时代新要求,人民政协担负起新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对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的颁布实施,有力推动了人民政协事业的新发展。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的重要思想,为人民政协制度在新时代如何实现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指明了方向。2023年新修订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确立了新时代人民政协新方位新使命。
赓续传统、并肩同行,风雨同舟著华章
延安具有协商民主的优良传统。延安的政协组织伴随人民政协的发展成长壮大,为延安经济社会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年5月,陕北行政区撤销,设立延安分区。1954年4月,延安市改称延安县城关区。1972年3月,延安城区改制为县级延安市。1975年8月16日,延安县并入延安市,县级建制就此确定。1996年11月,县级延安市撤销,改设为县级宝塔区。在这一系列的行政区划沿革变化中,延安政协机构的名称也随之不断变迁,两者紧密相连。
1955年10月15日至17日,在延安县政府大院会议室,一场意义重大的盛会隆重举行。政协延安县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各界人士组成的35名委员全部出席。这标志着延安地区唯一的县级政协正式成立,成为全县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象征着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工作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实现了全县各族各界人士的大联合、大团结。至1995年,延安市(县级)共召开政协会议9届,第9届委员会已有145人,常务委员23人。
1984年,是延安政协发展的重要转折点。1月,延安地区其余12个县建立政协组织。2月14日至5月26日,各县相继召开政协一届一次会议,选举产生第一届委员会。从此,延安地区所管辖的13个县(市)均建立了政协组织机构,普遍实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
1986年9月,为加强对县(市)政协工作的联络与指导,延安政协工作联络组正式成立,由政协陕西省委和中共延安地委双重领导。1989年10月,地区政协组织改建为“政协陕西省委员会延安地区联络组”,成为省政协派出机构。1994年3月1日,更名为“政协陕西省委员会延安地区工作委员会”,依旧受政协省委和延安地委双重领导。1997年1月,随着延安撤地设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延安市委员会正式建立,至今历经六届。
多年来,延安历届政协组织始终紧扣党政中心工作,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充分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围绕延安石油开发、退耕还林、大气污染治理、医疗改革、新区开发、苹果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精准脱贫、产业园区建设、民营经济发展、和美乡村建设、跨区域水污染防治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决策和规划,主动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资政,为延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开拓创新、蓬勃发展,同心奋进再启航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新征程勇担新使命。翻看六届延安市政协履职答卷,新机制、新格局、新举措、新路子、新模式等关键词映入眼帘,创新成为人民政协事业薪火相传、永续发展的“金钥匙”。
2022年换届以来,六届延安市政协在中共延安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立足新时代人民政协新方位新使命,以学习宣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为主线强化思想政治引领,以助力延安高质量发展为主轴扎实履职建言,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市县政协工作的意见》为契机奋力开拓创新,人民政协事业呈现出务实进取、生动活泼、规范有序、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建立专委会工作新机制。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专门委员会工作的意见》,将全体政协委员、政协常委按界别和专业特长充实到各专门委员会,明确职责与要求,推动专委会“专”出特色、“专”出质量、“专”出水平。各专门委员会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显著增强,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开创协商议政新格局。修订“市政协党组成员联系民主党派和工商联”“专门委员会联系界别委员工作”“党员委员联系党外委员”等工作办法,推动联系联络和合作共事活动常态化长效化。创新开展“主席接待日”活动,采取“预约式”“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全面加强与党外人士代表、各界优秀人才和界别政协委员的联系联络,广泛听取意见建议,搭建协商议事新平台,凝聚共识新渠道。累计开展活动27次,接待委员300余人次,收集意见建议200多条,转化协商成果20余件,经验做法和履职成效先后被《人民政协报》《各界导报》等专题报道。
— 推出提案工作新方式。修订完善《提案工作条例》,对提案的提出、审查、办理、表彰等各环节作出规范和要求,取得了“小切口”服务大民生、小提案助推大发展的良好效益,提案质量大幅提升,提案承办单位普遍高度重视、认真办理。关于延安乡村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利用、提高我市乡村医生福利待遇、营造延安“革命圣地”红色氛围、规范廉租房管理、强化社会培训机构监管、优化慢性病费用报销、规范市场监管执法等一大批提案,有效助力延安高质量发展和民生福祉增进。
——探索民主监督新路子。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主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围绕增进民生福祉等政策落实开展协商式监督,始终与市委、市政府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创新开展“民主评议”工作,对营商环境及政法单位开展监督性民主评议,成为政协委员发声、群众参与监督、部门“零距离”纳谏的新平台。
——开启基层组织建设新模式。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市县政协工作的实施意见,深入县(市、区)督查督办落实情况,助力解决“两个薄弱”问题。积极探索建立乡镇(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联系政协工作机制和乡镇(街道)、社区政协委员联络站,指导宝塔、洛川、甘泉、延川等县区建成乡镇(社区)政协委员联络站(中心)。以委员工作室建设为着力点,积极推进政协工作向基层延伸,全市累计建成政协委员工作室92个。委员工作室建设工作受到省政协充分肯定,在全省工作会上作了经验交流。
——落实队伍建设新举措。聚焦建强政协委员和机关干部两支队伍,深入开展政协委员和机关干部学习培训活动,积极为委员履职搭台铺路、创造机会、提供服务。制定完善《委员履职考核管理办法》,建立委员评选和退出机制,健全委员履职档案、常委提交履职报告等制度,激励委员写好“委员作业”,发挥“主体作用”。出台《机关绩效考核办法》,印发《关于开展作风建设专项行动的实施方案》,高标准、严考核、强管理,砥砺“勤快严实精细廉”作风,树立了政协机关干部队伍的良好形象。
两年多来,市政协累计深入县(市、区)及部门单位开展集中调研60余次,形成调研成果近70篇,收到提案1124件,立案751件,编发社情民意信息200余篇,发出民主监督建议书10余份,协商成果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批示,一大批意见建议转化为决策参考或办理落实。
风雨同舟七十五载,已载史册;和衷共济新的征程,路在脚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系统总结人民政协“十个坚持”的宝贵经验,对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和新时代新征程人民政协事业作出明确部署、指明前进方向。延安市政协将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中共延安市委的坚强领导和省政协的大力支持下,坚持发扬民主与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与凝聚共识双向发力,推动人民政协事业再上新台阶,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延安实践贡献政协力量。